1.深入调研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赴各区县(市)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做法,发现问题困难,提出解决措施。编制了全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2.持续开展监测帮扶。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深化防贫举措,织密防贫保障网,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协调11个单位抓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务工情况监测表等23类数据归集,每月完成一次监测。目前,我市防返贫监测对象10219户22785人,已消除风险8210户18894人,未消除风险2009户3891人。持续跟进落实后续巩固帮扶政策,稳步推进“防贫综合保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3.积极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工作。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通过2个月的摸排筛选,申报了10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104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安化县成功纳入了全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范围,赫山区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9-11月,分中心城区、山区、湖区召开3次乡村振兴流动现场会,展示新特色、新亮点,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4.集中开展脱贫质量大排查大整改。5月6日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排查已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结合中央脱贫攻坚考核反馈问题,举一反三、较真碰硬、全面自查、从严整改。9月8日,开启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围绕“四个责任”,聚焦15个方面工作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开展了近2个月的行动。排查整改问题400个。
5.精心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中央和省市县乡工作队1085支,工作队员2019人继续驻村帮扶。向所有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面上村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省直单位组成7支驻村工作队进驻益阳,97家市直单位中选派队员130名,组成41支驻村工作队,进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聘请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为市本级4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编制村庄规划。
6.大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坚持把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采取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双轮驱动”,有序组织有就业意愿的11.32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持续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带动脱贫人口实现就地就业。工会消费帮扶采购份额从2020年的500元/人提高到600元/人。狠抓“三专一平台”建设,消费帮扶采购25.85亿元。
7.夯实了“稳”的基础。一是顺利实现粮食“双稳”。省定任务为粮食播种面积545万亩、总产229.5万吨,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确定目标任务为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30万吨。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省国调总队初步核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8.87万亩、总产量236.23万吨,分别超省定任务3.87万亩、6.73万吨。二是生猪产业恢复发展。省定任务为年末存栏240万头。预计出栏生猪383万头、存栏28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0.18%和17.13%。今年新开工建设生猪规模场65个,已竣工46个、在建19个。全市500头以上规模场数量由去年初的312个恢复到1129个,5000头以上规模场数量从14个恢复到70个。三是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增长。预计蔬菜播种面积201万亩、总产量4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和4.1%。预计毛茶产量12万吨、成品茶产量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1%和4.9%。四是畜禽水产养殖总体平稳。四是畜禽水产养殖总体平稳。预计出栏(笼)牛8.8万头、羊60.4万头、禽2899万羽、禽蛋1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8.8%、1.2%、5.4%。预计水产品总产量44.3万吨,同比增长2.5%。
8.积累了“进”的因素。一是农业农村投资持续扩大。桃江县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7个,农田谋士等9个企业获批“百企”扶持项目。2020年度30.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021年度30.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开工,预计在春节前完成主体工程。二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出台《益阳市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四级同创”工作的通知》,强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桃江县竹业小镇获批省级农业特色小镇。大通湖区千山红镇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20亿元,同比增长7.9%。辣妹子、味芝元、桃花江竹材、世林食品等4家企业新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31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66家。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全市农机总动达57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8.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创建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9家、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5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家。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287.52万元、受益农户4314户、补贴机具5038台。四是农村宅基地管理稳步推进。抓规范。牵头起草《益阳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修正草案),向乡镇、村统一印发《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申请表》《农村宅基地批准书》等规范文本和表格,指导乡镇规范有序开展宅基地管理、审批工作。抓整治。市级层面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定期通报、督办和约谈机制。自去年7月至今,排查省厅下发的疑似农村村民乱占耕地建房图斑2298个,核实去年7月3日后乱占耕地建房122宗,现已整改118宗,其余4宗正在完善相关手续。抓督导。开展宅基地管理专项工作督查,及时通报所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到位。
9.提升了“高”的质量。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完善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机制,开展四轮农村人居环境季度评比,乡村面貌持续改善。顺利完成99468户农村户厕和100座公厕改造省级民生实事任务。预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市级示范村15个,省级特色精品乡村5个,带动周边乡村美丽宜居水平提升。二是化肥减量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对320户农户重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调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全市完成土壤取样2098个,发布肥料配方112个,遴选5家企业签订《配方肥生产协议》,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5.9万张。大力推进绿肥生产。落实绿肥生产专项资金1338万元,完成播种面积80万亩。赫山区、桃江县和南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十年禁渔”持续推进。大力开展“冬春攻势”“清风行动”“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禁捕秩序明显好转。共开展联合行动次数996次,查处违法案件240起,没收渔获物3472公斤,移送司法案件76起。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渔政平台,共建设监控点位272个,试运行以来锁定非法捕捞行为15起,辅助办案7起,基本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全过程监管和精准识别的目标。四是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升。推行“两证+追溯+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412家企业、1839个农产品实行了“身份证”管理,781家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市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10.增添了“新”的动能。一是优化创新“三农”工作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整合市委农村工作、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现代农业综合改革三个领导机构,成立市统筹办,实行统一加强领导、统一统筹机构、统一推进机制、统一任务清单、统一综合评估的“五统一”工作模式,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市“三农”工作。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质齐升。持续开展省、市、县三级示范联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22881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503家(成员25万余人、带动农户40余万户),较2020年底分别增加16262家(由注册登记改为名录管理)和15家。抓好流转合同把关、大户台账管理、加强风险监管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08.4万亩,已流转面积292.4万亩,流转率71.5%,居全省首位。三是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年度重点任务顺利推进。落实全市乡村振兴暨现代农业综合改革推进会议精神,根据《益阳市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扎实推进乡镇为农服务中心、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茶叶(蔬菜、虾蟹)产业联盟、推进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开展耕地安全利用有效探索、智慧渔政平台建设和提升农药化肥减量实效等7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