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益阳市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攻坚行动方案》等国、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精神,在“放”字上抓突破,在“管”字上加力度,在“服”字上提效能,千方百计纾痛点、疏堵点、肃难点,为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潜能、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作出了积极努力,使域内投资贸易更为便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政务服务越发高效、法治体系更趋完备,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牵头引领、统筹协调,市优办突显主责担当
(一)以攻坚行动为支点,撬动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出台攻坚方案。为破除影响和制约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以核心环节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切实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由市优办牵头,从年初起,历经半年的调研走访、征求意见、专家讨论、会议审议,于7月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下发了《益阳市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攻坚行动方案》。二是密集部署调度,确保责任压实。根据省、市攻坚行动方案,市优办编制了调度台账,对攻坚任务进展实行按月双调度,确保攻坚行动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及时疏解和畅通,并将攻坚行动完成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三是围绕重点任务,持续发力攻坚。攻坚方案出台以来,由优化办统筹调度协调,市县各有关单位紧紧围绕攻坚方案7大领域21条重点工作,明确各自分工、预期目标和完成时限,对标对表,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存在堵点,解剖具体案例,研究系统举措,按时序推进攻坚落实。
(二)以“四大”行动解构优化工作要素,次第推进、纵深攻略。8月初,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优办代拟起草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四大”(大调研、大走访、大宣传、大举措)方案,为今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定下了基调。8月下旬,市优办牵头组织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承担行政审批服务的相关市直部门为重点调研载体,重点及中小微企业、行业商协会为主要走访对象,随常务副市长带队、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先后赴园区及相关企业进行了全市营商环境大调研大走访行动。听取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掌握目前营商环境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园区赋权、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典型、高频、突出问题,吸收市场主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建议。调研走访共收集涉营商环境问题及线索73个,其中59个问题交办相关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并要求举一反三,制定长效举措;14个涉嫌违纪违规的问题线索已移送市纪委监委跟进调查,深挖溯源,一究到底。
(三)立足优办专职,精细化深耕基础工作。一是评价指标为切口,以点带面促提升。8月初,市优办召集相关市直部门分别召开了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指标提升优化座谈会,以找准薄弱环节,对标专项提升,擎引整体水平提高。二是以测评为介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督查整改。年初,市优办限时交办和督促整改了2020年底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满意度测评中反映集中的九大问题。6月上旬,市优办联合市政府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我市上半年经济发展环境满意度测评,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各区县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对测评中收集的问题及线索,形成清单交办给市县有关责任单位处办落实,并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回访和通报。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诉件接办质效。及时更新公布了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监督举报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社会各界监督。2021年1-12月,我市共受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19起,办结19起,办结率100%。在诉件处理中市优办多次赴市文旅广体局、市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积极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四是以涉企检查备案为抓手,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我市所有日常涉企行政检查须先在市优办备案。今年以来,优化科扎实完成涉企检查备案工作,确保所有执法检查应备尽备,合理降低涉企检查频次。1-12月,市优办共备案涉企行政执法检查308起,其中涉及罚款38起,为抑制执法部门“乱作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协同发力、分进合击,各单位共擎优化大旗
(一)围绕架构支撑、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备工作机制。始终将培优营商环境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支撑,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调整了益阳市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力量。营商环境大调研、大走访、大宣传、大举措“四大”行动由常务副市长亲自牵头开展,以高位推动敦促工作落实。同步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工作专班,从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对口单位抽调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专班办公室(设市发改委)集中办公,整合充实了工作力量。
(二)围绕“四减一优”、便企利民,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一是集群政务服务资源,启用线上线下新平台。益阳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已有58个部门单位完成进驻,共设不动产、综合服务、财税、人社、等9大主体服务专区,共有1742项政务事项在中心各窗口受理。聚焦益阳本地特色和服务资源,开发了“益办事”便民服务App,与市民服务中心同步开放上线,让广大市民实现大事小事掌上办、移动办、容易办。二是纵深推进审批便利度改革。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重点,今年以来,市本级共受理“一件事一次办”业务308万余件,其中跨域通办21098件;市本级“六稳”“六保”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累计办件4841件,惠及企业3112家,减免税费额达4766.87万元。在项目建设阶段,出台了《益阳园区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施方案》,园区简易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在验收阶段,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实施联合验收;在交付阶段,“交房即交证”改革逐步试点推广。推出了二手房过户水、电、气联办、不动产证自助查询等便民利民举措。三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了《益阳市“证照分离”工作方案》,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截至目前,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36825户,注销市场主体22328户。对新开办企业实行首套公章免费刻制,目前已实现全市覆盖,累计赠送印章3154套,为企业节约成本168万元。
(三)围绕降本增效、惠企纾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 “非接触”办税走向常态化。湘税社保App、个人所得税App得到广泛应用,电子税务局实现252项功能网上办, 143项涉税事项即时办结、178项涉税事项 “最多跑一次”,新办纳税人从登记到领票只取1次号、只排1次队。二是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让金融支持直达实体经济。2021年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的撬动下,累计办理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9299户,共计37.85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261户,共计17.09亿元。三是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银行机构运用企业依法纳税信息,创新“银税互动”金融产品,降低小微企业申请贷款门槛,助力小微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全年市内银行机构小微企业银税互动贷款余额15.08亿元,较年初增加6.41亿元。
(四)围绕公平公正、包容审慎,进一步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了执法监管机制,做到部门、人员、事项全覆盖。推行跨部门联合行政执法,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所有日常涉企行政检查均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进行。各有关单位更新完善了检查人员名录库信息,制定印发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21年度抽查工作计划,覆盖22个部门、120个随机抽查事项、30个部门联合抽查事项。二是积极探索服务型执法,使之兼具力度和温度。出台了《益阳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将违反企业登记、备案、广告、电子商务管理规定等20项轻微违法行为列为免罚情形,统一执法尺度,进一步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执法行为。三是狠抓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印发了《2021年益阳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商标注册8990件,累计有效注册44659件。
三、“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先后出台了《益阳市2021年政务管理服务工作要点》《关于推广省“一件事一次办”微信小程序的通知》《关于印发<益阳市落实省第三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目录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进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市“一件事一次办”重点套餐事项改革试点的通知》等制度文件,为改革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及时更新发布“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办事指南以及“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等办事服务信息,让企业群众事前了解办事指南,事中掌握办事进度,事后推送办事结果,助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巩固省定三批和“六稳”“六保”“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落地成果。今年以来,市本级共受理“一件事一次办”业务2832139件,其中跨域通办19936件;市本级“六稳”“六保”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累计办件3861件,减免税费额达4539.14万元。
(二)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1、“一件事一次办”迈出新步伐。一是营造浓厚改革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一件事一次办”微信小程序。截至12月30日,我市微信小程序注册量为598665人,注册量用户占常住人口比例15.54%。二是精准编制办事指南。从企业群众视角,完善了办事指南,并以视频、动画、二维码、纸质等多种形式展现。三是深耕细作特色套餐。优化试点“出生一件事”“新生入学一件事”“身后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村民建房一件事”“二手房过户一件事”等8个高频套餐事项“一次办”并在全市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共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各类“一件事一次办”事项542.24万件,“六稳”“六保”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专窗累计办件39158件,惠及企业7262家。四是创新推进“跨省通办”。研究梳理市本级“跨省通办”事项159项,按照“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三种方式推进“跨省通办”。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全面启动点对点“跨省通办”工作。
2、“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全面深化。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批、一批专家支撑、一名首席决定、一名领导分管、一套机制保障、一个平台监管”“七个一”的要求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目前,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单位58家(含配套企事业单位17家),实现“应进全进”。41个单位将审批科室压缩至54个,其中29个单位已将审批服务职能集中到行政审批改革科,各单位授权首席审批员对751个事项行使审批决定权。开发并启用了市一体化平台“三集中三到位”成果固化智能监管功能,固化并智能动态监管改革成果运行情况。二是简政放权精准到位。扎实开展放权赋权“攻坚行动”。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分三批发布村级“就近办”指导目录事项67项,公布了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和行政许可事项目录(2021版),调整了建设工程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推行“签约即服务”“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三即”改革。精准服务园区和项目。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从试点向全面化、公开化、普惠化转变。将《湖南省园区赋权指导目录》中省、市级权限事项分别赋予各园区,并新增了10项赋权事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助推“五好”园区高质量建设。清理基层证明事项。清理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最大幅度地减少证明盖章。据统计,全市共清理各类证明事项452项。三是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机构、场地、人员、设施、机制“五有”到位。在省内率先将公安、市监、资源规划等部门业务集中进驻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在全市92个乡镇(街道、园区)、1128个村和306个社区,成功打造了20分钟政务服务申报圈。全市2021年共为群众就近办理各类业务204万余件。中央电视台13台对我市推动基层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3、政务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一是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四减”。减材料。办理材料平均压缩30%,“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减材料达70%。精简“新生入学一件事”9项申办材料,精简率达90%,不见面即可“隔空办理”“一键”入学,惠及入学新生万余名。减环节。市本级依申请可办事项承诺时限已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4%。减跑动。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95%以上,1737项政务服务事项在9大专区实现“专区事专区结”。减费用。累计向新开办企业共免费赠送企业首套印章3154套,节约168万余元;“六稳”“六保”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减免税费额达7319.98万元。二是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三化”。市县两级已实时发布标准化实施清单232212条。三是大力推进网上政务服务。梳理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市本级2056条,区县(市)31310条。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12个市直单位的自有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市电子证照库与国家、省电子证照平台对接联通。2G带宽接入、5G信号覆盖,精准跨区叫号、智能分区引导,通过数据赋能,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级联办、异地可办、掌上即办、智能秒办”。自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收件710.42万件,累计办结702.78万件,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及以上深度事项比例85.99%。
4、实体大厅展现新气象。 2021年9月30日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运行,其中政务服务大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进驻政务服务事项1737项,进驻工作人员500余人。采取“综(合)区+专区”的“1+8”模式,开设不动产、财税、人社、公安、建设工程、医保交通民政、公共法律服务、金融服务8个专区,市市场监管局等34家市直部门和相关单位709个事项纳入综(合)区实现“单窗无差别通办”,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进驻。认真落实省局《推进“清廉大厅”建设十条措施》,加强政务服务大厅清廉意识教育,构筑清廉堡垒,营造清廉环境,规范运行管理,全力建设“美丽、融合、智慧、温暖”的市民服务中心。益阳着力打造“四维”市民服务中心的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
5、效能监管开辟新抓手。一是效能监管评价全覆盖。市县乡村开通“好差评”评价,冲刺“好差评”工作服务事项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采取“现场评、线上评、监督评、综合评”等多种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评价全融合,建立了效能监管和“好差评”管理处置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好差评”主动评价量397.31万条,主动评价率97.76%,好评率99.99%,差评整改数5条,差评整改率100%。二是“互联网+监管”全覆盖。我市在风险线索反馈率指标中市级层面和县级层面完成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