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业就要脚踩哒手摸哒,天天在日头下晒,不成‘黑人’哒才怪……”8月19日,见到郭美华时,她正用自制的神器摘莲蓬回来。
46岁的郭美华是桃江县大栗港镇黄道仑村人,她和丈夫熊国柱将一个山旮旯打造成了世外桃源——米儿家庭农场,坚持做返璞归真的古法农业,制作一些地道的家乡特产,饱了客户肚腹同时解了乡愁。夫妻俩还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加工销售农产品,让大家的腰包渐渐鼓起来。郭美华家庭也因此被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米儿”应运而生还你“儿时味道”
上世纪90年代末,郭美华和丈夫怀揣梦想南下淘金。那些年,他们汗没少流,可效果并不好。
机遇悄无声息地来临,郭美华在县城陪儿子读高中,看到陪读妈妈总喜欢到处打听,哪里有土鸡蛋、土猪肉买,舍得花钱,要的就是“儿时的味道”。“我们家在农村,这个完全可以做,而且有前途。”夫妻俩一商议,思想高度统一到这条创业的路子上来。
熊国柱在家里养鸡、养猪。鸡散养在山上,主要是吃虫子。猪也是放养模式,吃的是青草和包谷粉。
儿子高中毕业后,郭美华回到农村,她和丈夫更是放手一搏。丈夫负责生产,她负责销售。生产规模一点点扩大。2015年5月,他们注册成立了桃江县米儿家庭农场。“做农产品,需要接地气,米儿是我的小名,我们都觉得蛮合适的。后来,‘米儿’更成了一块招牌,客户都认!”言语里,郭美华有着太多的自豪。
创业艰难携手走过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做农业有风险,郭美华清晰地记得,有一年发猪瘟,栏里的猪都死光了,郭美华和丈夫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
郭美华意识到,自己是吃了没技术的亏。那段时间,她发了疯一样地学,除了向书本学,还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跑到周边的养殖户家去取经,向畜牧专家请教。
一路走来,农场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郭美华都记在心里,她知恩感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夫妻俩组建了“湘益农”合作社,社员30多户。“农场常年用工达20多个,高峰季节五六十人,大家在一起包粽子、打糍粑,热闹得很。”
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郭美华与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除了大栗港镇外,还辐射周边的马迹塘镇、武潭镇。向村民免费提供鸡苗和技术,年底再保底回收,可帮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卢运时学到技术后,尝试着自己养鸡,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她本人还被评为县里的脱贫致富模范。
为了进一步拓宽市场,郭美华也开始尝试电商经营、网络营销模式。“我们拍了一些抖音小视频,原生态的场景,真实再现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特别接地气,好多人为我们点赞。有的辗转找到我们,购买我们的地方特产。今后,我们还将开直播,扩大影响力。我们不但口袋要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郭美华介绍,去年因为疫情,销量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全年销售收入仍达到了300多万元。
公益路上坚定笃行好家风让爱与善传递
工作生活中,郭美华夫妇相互鼓劲打气,家庭和睦;对家里的老人,他们也是孝顺有加,还深深影响了儿子熊聪。大学阶段,熊聪自立自强,每学期都拿奖学金,还通过家教等兼职为自己积累了一些资金,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熊聪每年都会拿出两万元,作为父母外出旅游的经费。他创业学习两不误,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让熊聪印象最深刻的是,每逢传统佳节,父母会带着他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孤寡老人,给他们送上土特产和慰问金。家门前的那条狭窄的水泥公路,长满了杂草,父母便会发动村民一起除草。遇到发洪水,道路泥泞难行,父母就用高压水枪将路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父母亲还带着他去给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乡邻送防疫物资。贫困户汪竹军有200多只鸡,临近年关还没有销路,父母在朋友圈发起义卖活动,还帮着杀鸡、送鸡,忙得不亦乐乎。“从父母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样的好家风,要一代代传下去。”熊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