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鹏(1801-1844),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益阳赫山区(原益阳县)。他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进士及第。初官礼部主事,因文章“震烁奇特”,被选入军机章京,转达贵州司员外郎,旋擢出东道监察御史,因弹劾工部尚书、宗亲戴铨被罢职,回户部转郎中,才智杰出,颇有政治抱负,目睹外敌入侵,鸦片肆虐,朝廷无能,吏治腐败,很希望以自己的才干济世救国,刚涉仕途便“未逾月三上章”,向朝廷进献治国良策。此外,做过陕甘正考官、记名知府等闲官,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仅44岁。
汤鹏曾被夸称为“凌轹百代之才”兼与炙手可热的权贵汪廷珍,穆彰阿有师生之谊,本可攀龙附凤,青云直上,但他为人狷介,不甘折腰屈节,趋时媚俗。因此,“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能为朝廷重用。他“既不得施于事,则将见之于言”。以“震荡人耳目”,“有所暴白于天下”。因此,他的诗文表现了相当强烈的批判性特色。
汤鹏一生著述甚多,有《浮邱子》十二卷、《七经营补疏》七卷、《明林》二十四卷、《海秋制艺》前后集、《信笔初稿》等。《浮邱子》“言军国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寻蹑要眇”;《七经补疏》和《明林》有经世致用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卓见。对于这三部书,他曾在《赠陈鹤皆孝廉》一诗中写道:“犹有三书摧管乐,几回慷慨佐虞唐”。
汤鹏不仅是时文能手,也有全面诗才。从道光九年到十七年(1829一1837年),“和诗三千余首,删存二千余首”,辑之为《海秋诗集》前后集。诗题材严肃,凝重深沉。无论叙事、抒情,悲喜怒骂大多能显示诗人的博大胸怀,也能生动地表达他遭遇不幸,愤世嫉俗、沉郁悲壮的心情。在《海秋诗集》中,有不少讴歌祖国大好河的诗篇。如:“九州气势似星岁,万古熊湘一浩歌。衡岳乾刊低仄岱,深庭风雨挟黄河。荧荧圣骨九疑穴,霭霭骚魂二水波。”“君不见衡岳之高高插天,祝融紫盖奔走俯伏如儿孙。”“左踏龟台之脊背,右拔熊耳这顶巅,晨网幕霭断崖连,岩花漳草无穷姘。”诗集中还有和友人杂题武昌、杭州、金陵,咏潇湘八景、燕京八景,岳阳楼、黄鹤楼诸葛亮诗。都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雄浑刚劲,或婉约感人。
他的政治诗,多数着眼于当形势,抒发感概。有歌颂有谴责。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奋笔写道:“三年海上太披猖,鼍作鲸吞故故狂。上将功名徒画虎,中原天地屡亡羊。独推国士为韩信,能系人情是李纲。四战居然摧虏胆,鸡笼鹿目有辉光!”
龚自珍在评论汤鹏诗时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尽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者在是,……要不肯寻扯他人之言以为已言。在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为人神豪语快,耿直笃诚,初与曾国藩相厚,后因言谈不合,互折案相骂而绝交,汤逝世后,曾氏深悔当初,为文告祭。在挽词中赞汤“著书数十万言才犹未尽”而“得谤遍九洲四海,名亦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