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上的益阳印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12-11 11:34 浏览量:
字体: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我们党在这里经历了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实现解放战争战略转折、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召开党的“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曾三、周扬、周立波等益阳籍革命者,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入践行了伟大延安精神。

接力奔赴延安

1935年,曾三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受中央指派在西安、新疆等地从事联络、情报工作。1940年11月,曾三返回延安,先后任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第二室副主任兼政治处主任,中央秘书处处长。1945年,曾三既是中共七大大会秘书处的负责人,参与了大会记录工作,又作为代表参加了会议。

周扬于1937年秋到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文协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

1939年底,应周扬邀请,周立波赴延安,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教员、编译处处长,《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

参加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时期全党的整风运动,从1942年开始。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曾三聆听了这两次报告,并在机关组织召开了整风运动动员大会,他向到会干部认真传达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精神,并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机关开始了整风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机关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干部的思想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文艺界的整风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决定用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文艺界“忽视抗战实际和脱离群众实际”“宗派主义”等诸多问题。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扬、周立波等100余名知名文艺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座谈会。这次谈论会对周扬、周立波等人的文艺思想、文学活动和创作带来了决定性影响。周扬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提出了“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的文艺理论观,之后他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始终围绕宣传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周立波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找到了在艺术创作上的新的努力目标,对他以后三十多年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正是他认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的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投身大生产运动

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同时,为粉碎敌人对延安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曾三积极响应参加开荒生产和纺线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中直机关的生产运动很快就开展起来。不仅蔬菜自给,增加了油盐肉类等副食品,连粮食也大部分做到了自给。曾三在总结机关生产运动时说:“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使干部改造了思想,也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周扬和周立波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除了教学和工作外,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开荒上千亩,种粮食、纺羊毛、烧木炭……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铸就了崇高信仰和艰苦奋斗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军民通过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等实践,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坚定革命信念,团结奋斗,生产自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曾三、周扬、周立波等人在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深入践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益阳印记,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责任编辑:李媛媛作者:刘松山 瞿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