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农垦的50年辉煌成就

——南泥湾精神在益阳的生动实践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12-04 09:52 浏览量:
字体: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挺进南泥湾垦荒屯田,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新中国成立后,益阳人民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洞庭湖地区科学治水,筑堤开渠,围湖造田,建立了以大通湖农场群为主体的水上“南泥湾”。

艰苦奋斗,铸就鱼米之乡

大通湖原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洪灾、匪霸、血吸虫病“三害”肆虐,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省委、益阳地委组织各路开发大军怀着翻身得解放的喜悦来到大通湖地区开荒垦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荒滩变成良田,把河泽变成鱼塘,把洪荒之地变成了现代化小城。在拓荒建场的艰难过程中,广大农垦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在洪水中堵缺口、打抱围,在冰天雪地里筑堤开沟、垒坝搭桥,在广袤的田间地头插稻、抢收。1951年至1992年,大通湖农场共生产稻谷697649吨,皮棉17471吨,白砂糖138216吨,生猪393491头,鲜鱼14772吨,菜籽油7017吨,禽蛋14772吨,瓜果4777吨,烤烟565吨,苎麻11449吨,纯棉纱17461吨,纤维板90305吨,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禽水产品出口基地,成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重要力量。

自力更生,建起农垦工业体系

20世纪70年代,大通湖农场及域内各农场根据国家“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开始自力更生兴办和发展农垦工业。在1972年建立5家糖厂后,各农场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域内农垦工业迅速崛起,实现了农垦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工商一体化经济的新突破,形成了以糖业为龙头的造纸、纺织、酿酒、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建材、机械修造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到1976年,益阳农垦工业年总产值达2397万元,为1970年的700%;工业总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45.5%,比1970年提升29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极大地创造了经济价值,为国家缓解物资短缺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后,大通湖农场群农垦经济加速发展,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市属五大农场累计上交国家税金2.5亿多元,为国家贡献了农垦力量。

无私奉献,出色完成国家生产任务

在农产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益阳农垦人将自己生产的粮、棉、猪、鱼等农产品,以及糖、油等加工产品,按统购统销政策上交国家,支持国家保障供给、稳定物价、繁荣市场。1961年中共常德地委分配大通湖农场上交粮食任务9000吨,实际上交9680吨,超交7.6%。1976年春,大通湖农场党委号召“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争贡献”,在全场开展“争贡献”活动,农场参加争贡献的干群超过1万人,开垦空坪隙地948亩,生产稻谷0.8万公斤,籽棉1.3万公斤,红薯4万多公斤,养贡献猪100多头,全部上交国家。至1978年的3年中,共为国家争贡献53.1万元。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女共产党员卓德纯,额外种植棉花、甘蔗各5.5亩夺得高产,亩产籽棉219公斤,亩产甘蔗6.44吨,还利用早晚时间养猪4头,总值1115.22元,均无偿贡献给国家,充分体现了益阳农垦人爱党爱国的高贵思想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从1951年国营大通湖农场建立到2000年9月各农场体制改革,益阳农垦走过5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50年中,以大通湖农场群为主体的益阳农垦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创造出许多成功经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湖南农垦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责任编辑:李媛媛作者:曾锐 瞿媛媛
打印打印 关闭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