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艺术之花

桃江民歌“胡呐喊”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2-08 15:21 浏览量:
字体:

“胡呐喊”是一种高腔山歌,也叫“过山仑”。桃江人善唱山歌,而且能即兴创作歌词,由于曲调没有严格的定式,歌词又可随创随唱,故称胡呐喊。“胡呐喊”高亢激越,音域宽广,旋律优美,它有独特的发声方法,有特有的嗓子条件,一般的专业歌手也难学到手。“胡呐喊”能表现农民劳动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一曲胡呐喊,能打动人们的心,能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由于这种山歌能飞过山,飘过垅,所以又叫过山仑。

“胡呐喊”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农民朋友在劳动、生活和爱情中产生的地方歌谣,插田、采茶要“打胡呐喊”,打地花鼓、划龙船时更少不了“胡呐喊”助兴,“胡呐喊”融入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下里巴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改革开放以来,“胡呐喊”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自从2001年“胡呐喊”登上了“庆祝桃江建县五十周年文艺招待会”后,又相继参加了“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桃花江首届文化艺术节”和“第十届全国竹乡联谊会文艺招待会”等。“胡呐喊”现已列为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呐喊”的起源与传承

桃江的民歌,源远流长。“胡呐喊”发源于桃江大栗港,这个位于湘中偏北的乡镇,依山傍水,资江穿越全境,还有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自古以来,这里民风淳朴,崇尚艺术,有诗歌之乡、山歌之乡等美称。

大栗港人把唱“胡呐喊”称为“打胡呐喊”,有“随心所欲”之意。歌词即兴编唱,演唱信马由缰。多以独唱、小组唱为主,也有自问自答、一人唱众人和等形式,多为清唱,也有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伴奏。

在大栗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工程浩大,劳动强度极大,监工又虐待工匠,劳累、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农民苦不堪言。残忍暴虐的秦始皇却有个很有同情心的女儿,她看到民工过分劳累,就想到了用编唱山歌这种形式来减轻他们的痛苦。她编了很多很多的山歌,其中就包括“胡呐喊”。艺人们说,“胡呐喊”都是秦始皇女儿编的。所以,在当地“胡呐喊”起腔时就有这样一段:

屋边唱歌请莫怪,

只怪秦始皇小姐作出来,

锣鼓无槌打不响,

山歌无姐唱不成。

其实,真正的山歌应该是劳动人民大众共同创造传承的。

从目前文化工作者收集到的大栗港“胡呐喊”的歌词看,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农民长期劳动在田间山头,非常辛苦,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和炎天暑热之时,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要放松就需唱歌,要解脱也需唱歌,因而山歌在劳动中就产生了。如大栗港“胡呐喊”中的薅草歌《六月里太阳如火烧》就这样唱道:

六月里太阳如火烧,

苦了我情哥在田中把草薅,

姐说我的哥,

你看那田塍上一无荫凉树,

二又无你心姣,

姐说我的哥,

你加劲扯来你加劲薅,

姐绣一朵乌云为你遮日(nì)头(dao)。

六月的太阳烧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在田中菇草的情景可想而知。这时,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对凉爽的企求,扯开嗓子吼上几句山歌,他自然会感到舒坦多了。

又如插田时唱的插田歌《嫁给人家叫婆娘》:

秧田里扯秧叫秧苗,

移过田塍叫禾苗,

娘屋里做女叫大姐,

嫁给人家叫婆娘。

过去农村插田很有讲究,要开秧门,或打鼓、或唱歌,企求一年的好收成。这首“胡呐喊”就是在插秧时唱的一首快乐诙谐的山歌。

二是在娱乐和竞赛中形成和发展。桃江各地都流行耍花灯、打地花鼓,大栗港尤为突出。他们的花灯队到各家各户打地花鼓时,先要由歌师唱“胡呐喊”作为这场演出的序幕,他们通常演唱这样一首歌:

花鼓好唱口难开,

仙桃好吃树难栽,

要吃仙桃拿钱买。

要看花鼓你站拢来。

随着高昂激越的“胡呐喊”山歌,人们一阵“嗬呵”声围成一圈,场面热烈,十分喜庆。现已76岁的山歌手盛玉堂自豪地说,他年轻时在花灯队当歌师,唱15天嗓子不坏。

桃江有赛龙舟的习俗,大栗港人更是注重这力量与团结的展现,为了树立必胜的信心,他们在赛龙舟时也唱“胡呐喊”:

太阳扭扭往西斜,

岸上姣莲喊吃茶,

好汉不吃路边茶,

蜜蜂子不采路边花。

“龙船歌”有好多段,歌师每唱完4句,众挠手就齐声呼喊“齐挠划闪——嗬嗬”,气势恢宏,舟行似箭。

这就是“胡呐喊”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渠道。经过千百年的传唱,经过千百人的提炼,就形成了现在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胡呐喊”。

“胡呐喊”的演唱与艺术

“胡呐喊”多为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也有微调式,极富湘中民歌色彩。她的演唱高亢、窄嗓,声音逼至头腔共鸣。一曲开始,不能有半点松懈,要运气饱满,丹田支撑,气息流畅,声音高昂,一曲终结,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没有十分的功力,没有多年的演唱基础,拿不下一曲“胡呐喊”。“胡呐喊”不同于民族歌曲的发声,也不同于“何纪光”式的民歌演唱,她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音乐。

已故“胡呐喊”高手王训元先生,1956年参加全省民歌汇演,一首《六月里太阳如火烧》技惊四座,夺得金奖,中央广播电台都有录音播放。他多次参加市、县演出,均受热烈欢迎。晚年,王训元先生身体状况不好,病体柔弱无力,但请他演唱“胡呐喊”,他会异常兴奋,全身心投入,气沉丹田,行云流水,发出的声音仍然清爽美妙,阳刚十足,使你情不自禁,热血奔涌。听其声音谁也想象不出演唱者是一位病中老人,这就是“胡呐喊”的魅力。

大栗港山歌“胡呐喊”还需注意方言和衬词。桃江方言范围十里不同音。“胡呐喊”只有用方言发音演唱才能传神,如“荷花”读ówa,“情哥”读yíngguo;“遮日头”读成zhā rì lóu等,字音连读音调也有不少奥妙的变化。如《六月里太阳如火烧》中的几个字的发音:“苦了情哥在田中把草薅”,“情哥”的情读音为yíng(赢);“田中”的“田”读音为lian(连)。如果用标准语言来唱这首山歌,味道就不同了,地方山歌必须用地方方言,才能显现地方特色。

“胡呐喊”中衬词的运用也是一大特点。“嗯”“咧”“啰”“喔”“呢”等衬词较为常见。多用于乐句的连接处和拖腔后面,以增强音乐和演唱的色彩,强调情感和力度。如《六月里太阳如火烧》的第一句演唱为“(嗯)六月里太阳(咧)如火烧(哇)苦哒情哥(姐)在那田中(咧)把草(啰)薅”,一句中用了6个衬词可见衬词在“胡呐喊”中的比重很大,作用十分重要,少了这些衬词就失去了“胡呐喊”的特色。特别是“姐”的运用,起到了其他词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你加劲(姐)扯来你加劲(姐)薅,姐绣一朵(姐)乌云(咧)为你遮日(呵)头”。

“胡呐喊”的影响与前景

自1956年大栗港曹家湾村的王训元参加全省民间艺术汇演,演唱一组“胡呐喊”获金奖后,“胡呐喊”就在湖南音乐界产生了影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音乐工作室1962年5月25日刻印的油印资料本上就刊登了文化馆音乐干部吴荞荪老师收集整理的“薅草歌”“龙船歌”“插田歌”三首大栗港“胡呐喊”。1978年,益阳地区群众艺术馆音乐专干郭道康和桃江县音乐专干符汇河深入大栗港收集“胡呐喊”几十首,其中5首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湖南卷》,3首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2001年大栗港排练的“龙船歌”参加“庆祝桃江建县五十周年文艺招待会”获得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作曲家方敦六改编创作的“胡呐喊”的薅草歌《六月里太阳如火烧》,由县文化馆馆长詹爱卿和歌手鲁一兵在2005年“桃花江首届文化艺术节”暨“全国竹乡联谊会文艺招待会”上演唱,受到好评。2006年春,他们赴省演唱,获全省文化艺术馆干部专业技能竞赛银奖。“胡呐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007年2月4日,桃花江喜洋洋庆典公司开业剪彩,邀请大栗港曹家湾的山歌高手盛玉堂、熊建仁演唱“胡呐喊”,他们刚一开口,美妙无比的高音就震撼了在场的观众和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听众越聚越多。在充满现代流行音乐的今天,突然听到极富山野情趣的清新音调,正像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们,面前出现了一盘农家做的香喷喷的坛子菜。

“胡呐喊”好听难唱更难学,这是传承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据摸底,大栗港目前能唱“胡呐喊”的只有10多个,唱得好的只有盛玉堂(75岁)、熊建仁(60岁)、熊金钧(62岁)三人,歌师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年轻的歌手几乎没有。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音乐节目制作人给桃江音协主席符汇河来电话:中央台要推出一台汇集南部地区的原生态音乐,他从《中国民歌集成》上看到了由郭道康、符汇河收集的大栗港“胡呐喊”,想推出去。但要求演唱者年轻一点,且要有形象、有台风。文化局请来了省歌舞团的青年歌手曹志强来大栗港录音录像,请他学好后上中央台。曹志强虽是我省目前最好的民歌手,又是何光主席的正宗弟子,但民歌与原生态山歌存在距离,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有很大差别,他虽作了努力,但由于演唱风格、地方语言等暂不过关,“胡呐喊”失去了中央电视台展示的机会。大栗港镇中学两位年轻教师民族歌曲唱得不错,他们作为大栗港人,很想把“胡呐喊”传承下去,便登门拜盛玉堂、熊建仁为师,学了一段时间,至今还未攻破,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原生态的发声方法和共鸣点。只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收集研究“胡呐喊”的已故县文化馆音乐、美术专干、音乐家吴荞荪先生,他跟王训元学唱的“胡呐喊”基本上达到了原生态的艺术境界。

“胡呐喊”乡土气息浓郁,承载着大量地域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人的习俗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学术研究价值。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农业文化地域性、封闭性的环境逐渐消失,包括“胡呐喊”在内的传统艺术面临生存的挑战。认识和保护这些历史积淀的“活标本”,是现代人追寻历史记忆、寻求本土文化的重要使命。

怎样保护和繁荣“胡呐喊”呢?我们认为,第一是政府部门,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植,为“胡呐喊”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土壤;第二要有意识地发展培养歌手。对现有的歌手,要经过台风培训,形象包装,让他们有机会能够登台演出。同时,注重培养新人,在职业学校艺术专业开授“胡呐喊”课程,坚定他们拜师学艺的信念,树立成名成就的决心;第三要对“胡呐喊”的艺术进一步整理、挖掘和升华,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地方志网作者:责任编辑:湖南科创公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