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捕捞分内河与湖泊两个部分。内河系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湖泊指洞庭湖区的水网地域。渔民以湖乡为多。沅江市渔业历史悠久,早在公元502年,仅沅江琼湖镇一地就集居百多渔户,专事捕鱼。据《常德府志》载:“公元1381年,沅江仅渔倮收钞达39159贯640文”。洞庭湖因泥沙淤积,面积逐年缩小,但渔业生产仍然发达。据《洞庭湖之渔业记述》中云:“泥古河渔场,每年秋冬水退之后,临时搭盖茅屋数百余所,俨如街市,渔客涌集,商贾繁多,弦歌酒肆。渔客交易约计二、三千万元左右。”(旧币)又据1944年《滨湖渔业现状》记述:“滨湖一带渔民共约七、八万人,沅江一地达万人之谱。”
渔船
渔民历来颇重气象,常凭“乌云接日接得高,有雨看明朝”“红太阳是雨,白太阳是风” “有风放不得网” “月亮牛毛,平地装豪”等气象谚语,来判断出船捕捞,还是停船避风。早晨开船前忌“跑快”。船靠岸后须从船边搭跳上下,并忌女人脚踩船头,怕“被时”,发不了“水财”。
过去渔民多按业次组成护子帮、架网帮、麻豪帮、挂钩帮等,各班按地域设班头。开船时,要列成横队,班头鸣锣后方可行动。渔船所到一个渔埠,渔民在前要去“启主”,向湖主(渔霸)买股或买潭,每股三担干谷,由湖主划定水域,先到者为头·界,继以二界、三界类推。到期撤走,走前辞东。如不参主,湖主发现后即差人拖船上岸,在船中打木桩扣船,或责令赔礼,或罚干谷三担,方允放船。当代,政府提倡发展生产,重视渔业的恢复振兴工作。至1985年,仅沅江一地,就有专业渔船 1900多艘,其中800多艘安装了3.5或4.5马力的柴油机动力。还先后由政府划地、拨款,安排渔民到陆上定居,以资安居乐业。”
捕鱼
3-5月为春汛期,此时,鱼多人湖溯江产卵,洞庭湖的浅水草地为鱼群提供了优越的产卵条件,鱼成群结队地进人浅水草地。捕捞的以鲤鱼为主。“春汛”期的鱼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30%。
6-8月为“高水”期,亦称“反樵”期。此时湖水上涨,洪水盖洲,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提供了广阔的食场。渔民多用三层网、丝网、虾拖、麻豪、银鱼网、卡子钩及布围子等渔具广泛捕捞,所捕的大多是虾子和小杂鱼。
9-11月为“落樵”期。此时天气转凉,湖水下降,鱼类随水慢慢地退出浅水草地或芦苇洲,在回游水道上,渔民用麻豪、三层网、挂钩、虾拖、凉网、掷简等渔具实行截捕,或关上泥围,竭泽而渔。鱼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
12月至翌年2月为“冬捕”期。此时湖面缩小,气温降低,鱼类进入深水地带越冬栖息。渔政、渔业管理部门组织秋冬蓄禁,一般在农历年底开湖,组织渔家百业逐湖捕捞,捕获的大多是鲤鱼、草鱼、鳊鱼、青鱼、鲢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