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推进益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强市和运动益阳战略,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着力推动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益阳”建设提供强大引擎,确保“十四五”期间文旅广体事业更好惠及全市人民。
二、整体目标
(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旅游广电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公共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旅游、广电、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品牌建设更加有力。要建设一批塑造益阳形象的重大文旅项目,推出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文艺精品,举办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影响里的高品质文艺活动、体育赛事,精心打造“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全域文旅经典品牌。
(三)产业发展更加强劲。要全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创新驱动、区域统筹、项目带动、产业引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融合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次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文旅广体产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作用更加凸显。
(四)融合基础更加扎实。要全面提升文旅广体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法治思维,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广电体育治理和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旅广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
(一)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快落实《益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通过政府采购和竞争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动重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
加强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拓宽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渠道。推动各区县(市)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全市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打造服务品牌。推动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在2022年前完成装修和陈展,投入使用。
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日常管理,确保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完成综合文体站的建设,平均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到2025年,全市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要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的文体广场,建成集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三)文艺创作与社会文化
大力实施花鼓戏振兴工程,开展“益阳花鼓大戏台·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每年由政府采购300场花鼓戏精品剧目,在市中心城区和全市乡镇巡回演出。在益阳大剧院开办“周末花鼓剧场”,通过低票价、常态化运作的方式,让市民群众每周末都有戏看。组织策划花鼓戏汇演和元宵花鼓戏展演等活动,为全市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搭建艺术交流、同台竞技的平台,集中展示花鼓戏艺术。围绕戏曲传承发展,每年组织花鼓戏演出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重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市、区两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力争每年新创作演出剧(节)目1-2台参加全省第六届艺术节。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建党100周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七、八届湖南省艺术节等,努力创作一批精品佳作,力争在“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中获得优异成绩。
积极开展创建省百强文体站、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百佳民间职业剧团活动,力争在“全国、全省民间艺术之乡”,评比活动中名列前茅。中心城区每年组织举办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大中型文化艺术活动6次以上。
着力抓好全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充分挖掘益阳特色文化资源,注重推陈出新,将花鼓戏与现代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要紧密结合,加大现实题材的创作力度,着力打造艺术精品。“三区”专业艺术团体每年要新创作演出剧(节)目1-2台,参加第七届、第八届湖南省艺术节并力争获奖。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创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具有益阳特色的优秀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加强戏剧专业人才培养。为人才的引进广开绿色通道,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方式培养花鼓戏传承人。继续实施名师传艺工程,动员更多的老艺术家、艺术名家带徒授艺。
(四)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
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契机,盘活中心城区文物资源,重点建设益阳兔子山遗址公园及简牍博物馆,以遗址和博物馆为中心,周边建设文化公园。建设羊舞岭古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按照“两块牌子、三个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即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南农耕文化博物园,在核心景区实施考古遗址、湖南民居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部分控规保护,开展招商引资,分期建设。打造东门口、石码头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使恢复后的古街区充满温度和市井气息。配合湖北省武汉市力争将万里茶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展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对周立波故居、丰堆仑革命旧址等革命类陈列进行提质改造,让益阳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精神立起来。策划举办首届益阳市可移动革命文物征集和展览。
加强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将全市以往历次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进行梳理,对尚未进行整理出版的考古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益阳发掘报告》系列图书进行集中出版。加大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通过与省内、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对全市现有考古资料进行保护研究,改善出土文物保存现状。逐步建立益阳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和实验研究平台。
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文物征集,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藏品突破2万件。加强科研开发利用,出版《湖南资水下游古遗址古墓葬发掘报告》。提质改造“国际正义人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展览”,筹划举办“生命签证”巡展,提升何凤山“生命签证”品牌效应和影响。加强文博专业人才引进与在职人员专业培训,增强文博队伍整体专业力量。创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有效利用藏品资源,研发有特色的各类文创产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与挖掘,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我市新增各级非遗保护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有突破。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编辑出版《益阳市非遗名录图典》。加强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提高非遗资料数字化程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传统文化产品。加大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扩大非遗+旅游工作成效。继续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加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加强非遗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
(五)全域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
重点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在益阳城区,重点依托天意木国景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明清古城。以区域内山体、水体、乡村等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增强森林、湿地、林地、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服务功能,发展桃花江竹林康体、云台山茶韵养生、南洞庭湖观光度假等山水旅游度假精品项目。
打造洞庭湖系列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洞庭湖区域湿地资源、芦苇资源、文化资源、鱼类资源等资源优势,以洞庭湖为旅游发展增长极拉动益阳旅游发展。以资阳区、南县、沅江为重点,优化洞庭湖旅游环境,健全配套设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旧是下一步旅游工作的重点。结合各地资源和区位状况全力打造以花卉风光、渔乡民俗、稻香民俗、竹乡民俗、茶香民俗为主题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构建满足益阳城市居民需要、对长株潭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的田园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乡村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教育休闲型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整合茶马文化、美人文化、竹文化、洞庭文化、红色文化、河运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以茶马古道、桃花江美人窝、洞庭湖、明清古城、青龙洲--杨家洲等作为载体,结合市场需求特征创新开发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深度挖掘兔子山古遗址简牍文化、羊舞岭古窑址古窑文化、三国文化和渔耕文化、涂鸦文化、竹文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积极融入环洞庭湖旅游圈、大湘西旅游圈、长株潭旅游圈,着力打造以古城文化、美食文化、渔耕文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地域特色串接的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创新办节方式,打造节庆旅游品牌,办好以乡村文化、竹文化、黑茶文化、梅山文化、洞庭文化、涂鸦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节会活动,提升益阳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全民健身事业
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购买服务或政策扶植等多种形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激励评估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形成全社会崇尚和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良好风气。
实施城区市民广场和社区场所建设提升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推进社区文体设施综合利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房地产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留足小区健身广场面积,实现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健身球场或健身路径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规范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场地设施,确保实现市内各社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100%。充分利用“农民健身工程”,发展农村全民健身事业。
配足用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健身指导做到常态化,确保每个健身指导站配有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名以上社区体育志愿者,实现全市6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社区进行健身指导,加快提升全市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七)青少年体育
加强全市各级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力争向国家队、省队输送25名以上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2-3名世界冠军、3-4名全国冠军,争取省“十四运”会获得金牌总数35-40枚,金牌总数全省排名前移。
巩固羽毛球项目优势地位,积极培育举重、摔跤、柔道、游泳等优势项目,增设跆拳道项目。巩固和发展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直体校引进或招聘4-5名优秀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努力培养一批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员。深化体教融合,落实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建立职责清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机制,力争新创建1-2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田径、篮球、足球、武术、定向越野、乒乓球等训练网络,积极扶持社会办青少年体育,积极申报承办全国、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我市青少年体育综合实力。
(八)广播电视
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坚持“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原则,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
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广播电视深度融合,开发智能融合终端和高清、4K超高清、互动电视等新业态,发展“电视+语音+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多种综合业务,实现广播电视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
推进新兴业务发展。鼓励广电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旅游广电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文旅广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服务指标评估体系和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强化政府对全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工作的行政考核力度。推动发改、财政、人社、税务、工商、教育等与文化体育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切实担负起涉及文化体育建设管理的相关职责,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和相关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推动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制度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政策。加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和创新引领力度,畅通产业“绿色贷款通道”,完善文化旅游体育投融资服务平台,确保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推动各级政府增加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产业资金投入规模,安排并逐步提高相关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使用和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县、乡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正常运转。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单位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文化体育事业的各项经济政策。探索建立省级繁荣艺术创作资金资助新机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争取设立相关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创新高层次文化旅游体育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体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乡镇综合文体站队伍稳定。加大优秀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人才的激励力度,对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按照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设立文化旅游广电体育领域的政策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相关领域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