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烈士从无名到有名 ——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解读
发布时间: 2024-08-31 16:05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王为薇 崔贝勒 王晗悦     浏览量: [字体:  ]

8月26日,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在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正式启动。截至8月30日,田野发掘工作基本完成。

此次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工作有何首创意义?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果?8月30日,退役军人事务部烈保中心搜寻发掘处干部沈伟峰、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政策法规处(褒扬纪念处)二级调研员贺理、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书记李士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张群接受湖南日报专访,对此进行了解读。

(8月30日,资江河旁,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的田野作业阶段进入尾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此次搜寻挖掘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沈伟峰: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烈士纪念日设立10周年之际,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展“红色九月”主题宣传活动要求,加强烈士遗骸保护,慰藉烈士亲属,彰显党和国家对烈士的尊崇与缅怀,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大力支持和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积极参与下,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精心组织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开展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


(位于马迹塘烈士纪念园内的挖掘点。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这是湖南首次对烈士遗骸进行发掘吗?

贺理: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是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烈士遗骸搜寻发掘,标志着湖南省烈士褒扬纪念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将有力推动全省烈士遗骸搜寻发掘、烈士寻亲等工作积极开展。

问:如何确定发掘点?

张群:一方面根据村民口述史确定发掘点位;二是我们到达现场后进行清表,清表后对土质土色进行探别,看是否有人为埋葬的痕迹。如果有,则在这些地方进行布方,看有没有埋葬的迹象。


(团队成员展示搜寻到的烈士的牙齿。从牙齿的磨损程度看,这名战士的年纪非常年轻。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发掘点有哪些?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士林:5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在伍家仑烈士遗骸集中安葬点(马迹塘烈士纪念园)和刘家湾、黄茶村、三房塅等3处疑似散葬烈士遗骸安葬处进行。经人类骨骼考古学鉴定,出土的人类遗骸最小个体数为9例。此外,发掘出玻璃瓶、皮带残段、铜扣、陶罐碎片、弹片等若干遗物。


(现场发掘的瓷片等遗物。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发掘出的烈士遗骸有哪些特点?

张群:一是年纪轻,都在18至25岁之间;二是营养差,表现为牙釉质发育不全,多孔性骨肥厚;三是遭受的强度大,锁骨肋锁韧带、锥状韧带附着点和肘关节退行性改变明显,肩锁关节负重、使用强度大;四是创伤重,多具遗骸下肢股骨、胫骨、颅骨上可见火器伤,弹头、弹片形成的贯通伤、非贯通伤。这些创伤也展现了马迹塘战役的惨烈。

问:在本次烈士遗骸搜寻发掘过程中团队如何分工?

李士林: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师生共同组成一个20余人的专业团队,分别有不同方面的发掘背景和经验,掌握不同的发掘技术。团队分为遗骸发掘组、遗骸清洗组、遗骸鉴定组、三维建模组、采样组、安置组等6组。


(8月30日,专家展示发掘的烈士颅骨三维照片。据推断,子弹贯穿头顶造成烈士牺牲。该烈士年纪在20至25岁之间。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在搜寻发掘工作中,有没有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遗物?

李士林:我们发现的一具颅骨,从表面上看有一个弹孔,通过三维重建后找到了弹孔进出的痕迹,通过分析我们判断,子弹从他头顶贯穿而来,最终导致这位英烈的牺牲,他的年纪在20至25岁之间。还有一条带有凹痕的肋骨,骨骼当时处于发育阶段,由于枪长期顶在锁骨上,对锁骨发育产生了影响。通过三维重建和模型构建,我们比较数据库里的相关骨骼发育,大致推断出这位英烈只有20岁左右。


(正在作业的专家团队成员。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问:现场搜寻发掘结束后还有哪些后续工作?未来将如何安置这些烈士遗骸?

贺理:下一步,一是对马迹塘烈士纪念园进行整体提质改造,所有烈士遗骸将全部安葬园内;二是通过此后的DNA比对,寻找烈士亲属,让烈士从无名到有名;三是对挖掘的遗物进行整理后开展布展工作;四是挖掘遗物背后的故事。


记者手记

烈士无名 历史有痕

王为薇

1949年8月马迹塘战役中牺牲的350余名解放军战士,被深埋于马迹塘镇的地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名烈士。

遗存静默,却非无声。在弹孔明显的颅骨上,我们听见战场的呼啸;在勒痕清晰的肋骨上,我们看到扛枪战士的坚忍;在轻微磨损的牙齿上,我们触及到稚嫩青涩的面庞……


(曾经参与马迹塘战役的老战士谢恩华。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摄)

曾经参与马迹塘战役的老战士谢恩华,也来到了挖掘现场。已经94岁高龄的他,清晰地记得马迹塘群众对牺牲战士的“厚待”:“他们有棺材的拿棺材,没棺材的拿木箱、拿门板、拿炕席,总而言之绝不让解放军官兵的遗体直接挨地。”

75年后,战斗的硝烟早已止息,埋藏战士们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资江河,仍然静静倾听着后来者的声音。

这声音,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吹响的搜寻烈士遗骸的号角;是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专家团队借助考古学知识和科技力量确认烈士身份的初心;是关心和熟悉马迹塘战役的老乡不辞辛劳搜集史料提供埋葬点线索的足音。

8月30日,马迹塘战役烈士遗骸搜寻挖掘的田野作业告一段落,我们从一个个弹痕、疤痕、遗骨中,窥见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我们也获得了为他们“找到名字”的力量。


链接

马迹塘战役

马迹塘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战役发生在1949年8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440团、 441团、439团2000余人同国民党97军、103军3个师2万余人,在桃江县马迹塘镇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战斗从8月3日凌晨打响,解放军官兵歼敌1000余人,300多名解放军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马迹塘战役是衡宝战役的前哨战,粉碎了白崇禧余部从马迹塘境西逃广西的图谋,为衡宝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为促进湖南和平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