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疫情数据、追踪病毒“轨迹”、统筹疫苗接种,在市疾控中心,有一群人在——守护星辰
发布时间:2021-08-18 15:54 作者:许芳 来源:质控科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8月14日零时,铂金汉宫小区解封。得知消息,家人给钟芳金打电话,问:能回家休息一天不?

钟芳金回答:还有很多工作,再等等——他已经十几天没回家了。

时间回溯到7月29日。

凌晨2时许,接到北京传来我市一名返京人员确诊病例信息。3点不到,市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人和钟芳金等技术骨干碰头,疫情防控专班成立。

6点,流调、核酸检测、病毒消杀等各组人员集结。

7点,分头行动。

作为我市公共卫生先锋队伍,抗疫战线上的“隐秘战士”,市疾控中心一班人再次站上了火线。

 

 

小小4人组 成为疫情信息的枢纽

 

钟芳金是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科长,疫情信息组的主要负责人,市民最关心的疫情数据,便出自他这组人之手。这个组,是整个益阳地区疫情信息的枢纽。

6种不同的表格,近2000个数据,每4小时更新一次;

几十份的协查函,第一时间向各县(区、 市)及市外发出、收回、核查、确认;然后,将海量信息整合、研判、分类、筛选、汇总。

30日,0:30,“ @钟芳金: 有协查函。回:收到” ;

2:51,“@钟芳金: 刚省里来电话,系统中有2张报告卡需审核。回: OK”;

4:30,“@钟芳金: 省疾控有传真,请查收。回:好的” 。 

清晨5点多,27个小时没合眼的钟芳金将闹钟定在7点,然后在办公室椅子上睡下。

清早,妻子给他送来了换洗衣服。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钟芳金3个月吃住在办公室。这回,他妻子有了心理准备,什么也不问,只管搞好后勤工作。

没办法,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岗位缺人,一个萝卜几个坑,只能硬扛。

接下来的十几天,白天搞数据,晚上轮流值夜班。信息组4人,熬着最长的夜,干着最细致的“绣花活”,向市民提供最权威的数据,为防控决策提供最客观的依据。

非常时期,与病毒赛跑,这里不分日夜。

 

抽丝剥茧 做火眼金睛的“侦察兵”

 

流调组、疫苗接种组办公室的灯每天也是通宵亮着。

“过去14天里,你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干过什么事儿?”这些天,流调人员反反复复问着这样的问题。

市疾控中心流调组李颖波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以检出阳性者为原点织一张网,根据他的行动轨迹,把所有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全都网进来,排查、隔离、管控,困住病毒,不让它蔓延。

流调辛苦,防护服一穿长达几个小时;

流调有风险,大多要跟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面对面。

这些,李颖波和队友都不怕,就怕自己动作不够快、心不够细、思虑不够周全。

快。第一时间通知本人,获取他的当前位置和行程轨迹,迅速通知对应区域的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细。每一刻、每一个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逐一查清。

全。是否还有遗漏呢,有没有隐瞒的地方?每排查一人,都要反复推敲。

有时会遇到记性不好的老年人,有时被问询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顾虑而有所隐瞒。李颖波和队友们抽丝剥茧,层层解开疑问。

8月3日凌晨2时许,李颖波拿着一份流调记录,一脸凝重地对组员说:“这个时间点对不上,逻辑不通。必须再查。”悬着一夜心的李颖波,天刚亮就忍不住给被问询者打电话。40分钟后,李颖波对组员做了个OK的手势:“有遗漏!我提醒他查微信消费记录,他记起来了。”

“出不得半点纰漏、慢不得半刻呀!”一个不慎,就可能被病毒钻了空子,大家如履薄冰。

 

 

披星戴月 我为你筑起免疫屏障

 

2020年12月起,我市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群体性接种。早在本轮疫情发生之前,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鲁金和她带领的疫苗接种组已坚守了200多个日夜。

疫苗接种组的工作庞杂繁复。

县(区、市)疫苗如何统筹分配;接种点如何布局、接种流程怎么规范、人员如何培训;疫苗接种科普要怎么做……鲁金将每项工作掰开了、揉碎了,尽量做得更细致、更完美。

她的电话从早到晚没停过,一天下来, 耳朵里嗡嗡作响。有时听见手机铃响,拿起一看,原来是幻听。

夜晚是市疾控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运送疫苗的冷藏车常常星夜而来,一同出现在中心院内的,还有县(区、市)疾控中心的冷藏车,他们要在拂晓前将疫苗运送至各个接种点,保证一上班就有疫苗打,让群众不跑空。

不管多晚,只要冷藏车到,疫苗接种组的唐明、李健夫几个小伙子都会立即出现。几百件疫苗,一件件扫码入库,再根据计划扫码出库搬到县(区、市)的冷藏车上。

入夏后,冷库内外温差大,唐明几个进进出出的,嫌穿脱大衣麻烦,就只披一件白大褂。室外一身汗,室内冷得打颤,一忙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也幸亏年轻力壮没生病……

疫情防控工作还在继续,益阳疾控人依然铁甲在身。

愿披星戴月之人,都有万千星辰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