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3-07-28 21:47 作者: 来源:益阳市人社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一)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规划指标分为四大类,共13个大项指标,其中2项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目前,各项指标已达到序时进度。预计“十四五”末,能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如下(统计日期截至6月30日):

  1.就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6331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7067人次、完成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50921 人次,分别为规划任务的50.78%、79.15%、127.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内,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4.5%。

  2.社会保险。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0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5.6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6.11万人。

  3.人事人才。全市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99万人次,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次数1.8万人次,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次数0.22万人次。

  4.劳动关系。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分别为95%、100%。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1.就业政策有效落实。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就业政策,结合益阳实际,出台做好促进和稳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30多项。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就业资金5.7亿元,其中地方政府配套1.51亿元。

  2.就业培训有效提质。对全市1034家企业进行培训和用工需求调研,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思路,培训质效大幅提升。推进“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创建,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积极打造国、省劳务品牌。成功创建全国劳务品牌1个、省级劳务品牌1个、市级劳务品牌4个,从业人员26.46万人,带动就业创业增收76.8亿元。资阳区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人数达1700人次以上,市本级、安化县、桃江县等地公共实训正处于项目申报阶段。

  3.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推进“益阳智聘”。建成市本级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线下招聘会+自助服务+线上招聘网”立体化服务平台有效建成,就业匹配度得到提高。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2021年来,累计促成就业3.76万人。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现有174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村)和59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村),资阳区南岳宫社区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为全省前列。推进基层人社平台建设,共评选100个星级基层平台,奖补配套资金共计1446万元。

  4.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推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五进五促”“五个一批”等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服务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稳。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余人。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建成就业帮扶车间281家,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1.53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1.47万人。退捕渔民、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5.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创响三湘”行动,强化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活动、创业补贴“五创联动”。2021年以来共开展创业培训2.5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2亿元,带动就业1.7万人。全市农民工创业总人数2.24万人,返乡创业1.0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8.39万人。全方位支持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全市现有省级创业示范(孵化)基地6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家。

  (二)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1.参保扩面有序推进。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努力让群众做到应保尽保。机关事业单位实现全员参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04万人、0.91万人、2.1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前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全面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落实养老保险补贴资金2.82亿元。

  2.社保改革不断深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运行平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年金逐步做实。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率先在全省实现网办。内控经办、信息系统、待遇支付等监管更加健全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建立。

  3.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8连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连续3年并轨,年均增长4%,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20年的2109.31元/月增至目前的2393元/月。争取市、县财政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续两年提高5元/人·月,由2020年的113元/月增至128元/月,保障水平为B类地区第一、全省第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始终保持100%。失业保险扩围成效明显,失业保险金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企业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实现“18连调”。

  4.基金监管持续加强。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的若干措施》,压实属地责任和协同监管责任,构建了“市统筹—县主抓—乡落实—村监测”的四级监管组织体系,形成财政、审计、纪委等13个部门联合监管的工作格局。实行“一县一方案、一险一对策”监管措施,2021年来开展多轮社保基金风险防控专项整治,疑点数据整改率、资金整改率均为100%。制定《工伤认定工作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20多个,工伤保险长期待遇人员生存认证从一年缩短为半年,失业保险待遇由当月发放改为次月发放,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等各方面堵塞风险漏洞。优选 68名业务骨干,组建市社保基金监督检查专家队伍。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坚持“一案双查”。全市“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机制有效建立,社保基金防控体系持续完善,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三)人事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1.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21年来,全市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增加1.8万人、1.99万人,总量分别达23.03万人、13.36万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2023年新推荐专家7人。新创建博士后工作站1家,总数为5家。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着力培育“益阳工匠”,2021年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举办全市职业技能大赛。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1名选手获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时装技术项目金牌,实现我省在该项目领域金牌“零”的突破。2021年来,建成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益阳技师学院将于今年实现挂筹。

  2.人才评价机制得到完善。持续开展“破四唯”,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民营企业倾斜,制定《益阳市企事业单位职称申报评审操作细则》,在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更新各系列评审办法,凭能力、实际和贡献评价人才。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专场评审,2021年以来共有129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开展首批乡村振兴农民职称评定,评定实用养殖和实用加工乡村振兴农艺员5人。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全市备案的社会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有9家,涉及42个职业、62个工种。

  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得到规范。全面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建立“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来全市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000人。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定向引进紧缺(急需)专业引进工作,2021年以来全市共引进836人。积极落实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放宽一允许”(放宽学历、专业、年龄要求,允许限招本地户籍人员)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到乡村振兴主战场,2021年来共发布招聘计划1223人,实际招聘836人,招募“三支一扶”人员47人。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动态管理试行办法》,有效打通专技、工勤与管理岗位之间壁垒。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培训、审批、备案等事项有序推进。

  4.人事考试安全平稳。先后出台《益阳市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务员考试录用笔试考务操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加大《刑法》《公务员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重点支持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标准化考试基地,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综合治理考试环境的专项行动,依法处理违纪考生27名,严格组考程序,无一起试题涉密事故。

  (四)收入分配日趋规范

  1.企业工资日趋规范。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召开工资集体协商现场签约经验交流会,目前,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企业797家,涵盖职工61535名。推动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落实,确定2021年市管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基数,审核各市管企业绩效调节系数。加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宣传,引导企业薪酬分配向一线员工倾斜,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1550元/月,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提高至79287元。

  2.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日趋完善。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市事业单位均完成调标任务。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完成首轮县以下事业单位人员职员等级晋升改革,共晋升1644人,月人均增资312.01元。

  (五)劳动关系日趋和谐稳定

  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日益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全市劳动用工制度全部建立,规模企业动态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0%以上。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得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称号,累计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2420名,培育湖南省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2个,湖南省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10个,湖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7户。规范劳务派遣,及时对劳务派遣资质企业进行年审和实地核查,我市共有108家企业获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开展快递、外卖人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权益专项调研,实施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全市建有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51个,吸纳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业态就业人员8299人入会,快递、外卖人员已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能力得到提升。2021年以来,全市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8127件,涉及劳动者8728人,金额1.74亿元,调解成功率77.2%,仲裁结案率95%。“互联网+调解”平台入驻基层调解组织97个,及时有效处理线上申请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共211件,平台案件处理率100%。建成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推行“云仲裁”,进企业开展“巡回仲裁庭”审理活动39次。开展“益阳百家企业一对一服务”,为企业处理纠纷1350人次。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和调解员培训班,业务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3.劳动监察执法得到加强。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人社领域所有监管事项、检查对象及执法检查人员100%纳入“一单两库”,检查结果公示率100%。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深入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两金三制”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加强部门联动,畅通农民工工资维权渠道,拓展农民工举报投诉处理纵向、横向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一点受理、联动维权”。2021年以来,共为17528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的工资3.11亿元,向社会公布18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未发生一起因欠薪引发的上访极端事件,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获2022年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结合“诚信益阳”建设,开展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企业推送力度,对符合失信联合惩戒的坚决实施联合惩戒,使其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受到限制,全市共评定A级62家、B级997家,C级25家,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3件。

  (六)公共服务水平日趋提高

  1.行风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梳理完善208项对外服务事项,将人社行政许可事项削减为6项,下放1项行政执法、29项公共服务职权。市本级198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即来即办105项,法定提速率79.52%。积极开展“社银合作”,推进8项高频业务银行网点办理。出台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定期开展考核通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不断优化工作作风。明确新进人员窗口跟班学习,充实窗口工作人员力量。组织窗口工作人员召开“晨例会”,强调纪律要求。常态化开展“领导走流程、干部进大厅”“青年干部大厅志愿行”活动。组织“一人一堂课”“社保大讲堂”等培训,日日接龙参与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开机五道题”等线上答题,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人社政务大厅获评省工人先锋号。

  2.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稳步推进。围绕“规范、高效、便民”的服务原则,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将人社所有依申请类业务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一枚公章对外”,避免“政出多门”。主动融入省市“一体化”平台,认领对接政务事项198项,网办率达100%。在“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上线人社事项30项。2021年自主研发上线“益阳人社通”,73个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省“金保工程二期”社保一体化平台上线后才停止使用,累计办理各类业务22万余笔。大力发展电子社会保障卡,实现“全业务用卡”,目前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占我市总人口的91.2%,电子社会保障卡覆盖率达30%,待遇入卡率达97%以上。

  三、“十四五”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就业形势依然承压。一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农民工、脱贫人员、退捕渔民、残疾人等其他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受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调整升级、“机器换人”等影响,企业“有活没人干”和劳动者“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呈现常态化。

  (二)社保扩面提质压力大。当前,因我市人口流失较大,加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完成年度扩面任务、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压力大。职业年金虚账记实未全面铺开,资阳区养老保险、桃江县等地工伤保险基金存有缺口,被征地农民社保补贴压力大,以及人口抚养比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保基金平稳运行压力大。此外,信息共享比对机制未完全实施到位,人防、制防、物防、技防等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守住社保基金安全底线任重道远。

  (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根据几年来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以及多次深入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市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比较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缺乏。高端人力资本储备不充足,尽管近年来我市高层次人才数量迅速增长,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我市临近长株潭经济发达地区,加上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吸引人才的优势不够突出,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明显。

  (四)和谐劳动关系维护难。欠薪隐患依然存在。部分工程项目仍存在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等制度不到位,以及挂靠承包、违法分包、转包等现象,一些房产企业实力不够,有资金断链的风险,易引发劳资纠纷。新经济新业态对劳动关系工作带来新挑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存在用工性质不明确、监管部门不明确、维权途径不确定等“三不”问题。

  四、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助力“五个益阳”建设,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抓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人社系统第一位的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政策供给,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终身培训制度,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创建,争创一批国、省劳务品牌。推进“益阳智聘”,建成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同时发力,实现就业供给端、需求端精准匹配。积极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

  (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改革。按政策做好全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推进职业年金虚账记实工作,发展企业年金。着力加强工伤预防。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行动,鼓励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参保,实现应保尽保,做好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作。同步调整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三)切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体系,切实规范企业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完善仲裁与诉讼衔接协调机制,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等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实“两金三制”等制度落实,实现欠薪治理效率的“提速升级”,擦亮“乐业在益·安薪无忧”名片。

  (四)切实规范工资收入分配。开展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评估,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及时发布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企业薪酬调查、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等数据。持续推动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政策。

  (五)切实加强技能人才、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职称评审“破四唯”“立新标”,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称评审向基层、向企业延伸。支持技工教育发展,建成益阳技师学院。推进市、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推进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常态化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挖掘培育技能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大赛。积极推进技能人才制度改革,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