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传统村落——梅山村篇
发布时间: 2025-06-19 15:01     来源:局村镇建设科 作者:     [字体:  ]

 

一、村落简介

(一)基本情况

z_43092312202.DL003-P001

梅山村位于湖南安化县江南镇境内的大熊山腹地,《史记》载黄帝“登熊山”即此山脉。其地道路险塞、交通阻隔。属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溪流巨石,随处可见。山势跌宕起伏,云蒸霞蔚,地形极为复杂。梅山村四面环山,南与新化县毗邻,北接茶马古道。村落位于山间谷地,平均海拔320米,碧溪贯穿其中,林箐深密,溪壑幽显,具有雨多、湿度大、气温日差较大的山区气候特征。
     
梅山村宋元以前属梅山垌瑶聚居地。北宋熙宁五年章惇开梅山,始归王化。朝廷驱逐瑶人,渐成人迹罕至之地。明洪武年间,陶氏四世祖陶民端(官至五品)由麻溪迁碧岭界之阳。洪武十九年,其妻龚氏葬于碧岭界龙山之肩(今尚存“明诰封四世祖妣陶母龚太宜人之神道碑”,本地人称“望碑”)。明代末年,王姓由新化海龙迁入,立草为标,置办山田屋舍茔墓,居碧溪坑。次年,罗姓随之迁入。后次第迁入方、谭等姓,渐成规模。各姓大多由新化迁入,历四百余年,仍然操祖籍口音。现梅山村辖下21个村民小组,502户,共2080人,姓氏10余种,大多是新化移民后裔。村民旧时主业多为务农,“春争一日,夏争一时”。按季节生产,不违农时。闲时沿古道设肆开铺,因得地利之便,经营亦具规模。各行各业,姿态俨然。
z_43092312202.DL003-P002

(二)历史沿革

汉代时安化地为梅鋗家林,梅山因此得名。梅山自五季始有“蛮”之称,居民为瑶人。“性好山居”,土满人稀。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朝廷遣章淳开梅山,置安化县。驱逐瑶人,梅山村地域渐成无人之地。嘉庆安化县志载:“安邑四面叠嶂重峦”,“与各邑相通之路皆鸟道,一线耳,行旅迂回曲折,有二三十里地而穷日始达”;可见安化旧时交通之艰难。梅山村东至纱帽老村,西接大熊山林场,南隅新化海龙,北连茶马古道。自北宋开梅山以来便为旧时安化至新化、邵阳的陆路唯一通道。瑶人绝迹以来,贸易频繁,行路多由此。至明洪武间,陶氏民端(官至五品)由麻溪迁碧岭界,为当时望族。
     
明初,陶氏由麻溪迁碧岭界之阳(始迁祖母龚氏洪武丙寅年生,即1386年)。明代成化年间,王氏由新化海龙迁碧溪坑建王家台老屋。次年,罗姓建罗家台,后再迁罗家湾。清代,谭姓建谭家仑老屋(今碧溪一组)。清初,方姓(传初姓万,因避祸加点得方)建万家冲。

二、人文特色

(一)非遗文化。

梅山地区土俗淳古,其俗多慷慨……”在梅山巫教活动中需要用土纸剪成各种桃符、纸钱等,这些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梅山剪纸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益阳安化地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清明时节纸、中元节打纸钱烧包,梅山地区传统的扎冥屋子,送丧用的花圈,这些祭祀活动剪纸都有较为严格的民俗讲说。

门笺纸只在大年三十张贴在门楣上,民间有谚语道:“贴了门签纸,辞了讨账客;扯了门签纸,辞了拜年客。扯掉门签纸-般是过了正月十五,门纸在这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以为主要图案的婚庆剪纸是梅山剪纸最重要的特征,婚庆剪纸既表示喜庆,还有许多蔡忌,以主人家的房屋房间数进行剪纸活动。出嫁的女儿生了小孩,做外婆的要在鸡蛋上剪蛋花贴在上面,作为首要礼品用箩筐盛装挑着去女儿家道喜,鸡蛋花是梅山民俗的独特形式。梅山地区的民间刺绣,木雕等要先用纸剪出花样,再照着剪纸去作业。过去梅山地区盛行影子戏,影子戏的影身是剪纸做成的艺术品。梅山剪纸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梅山民俗活动中最亮丽的色彩,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x_43092312202.MS003-P001


(二)历史建筑。

梅山村民居建筑群已被益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各自成片,由万家村、龙溪水街、山秧溪、碧溪村五大块组成。传统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现代建筑修建较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环境协调统一。梅山村建筑正屋面阔三、五间不等,穿斗式全木结构。一般在侧面建有横屋,充当厨房、杂屋使用。屋顶大部分杉木皮覆盖,基址块石垒砌。村间屋畔多有古树,如血椆、豹皮樟、枫树、黑石楠、皂角树、金钱槐等。
    
梅山村传统建筑至今持续使用功能,其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延续不断,传统习俗多有遗存,是地方社会进步和变化的生动参照点,向人们展示了古梅山区原始居民的传统性、纯粹性,山区人的直率、倔强, 甘苦如饴的人文价值得到体现。

          z_43092312202.GJ004-P00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