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传统村落——黄花溪村篇
发布时间: 2025-04-03 16:32     来源:局村镇建设科 作者:     [字体:  ]

一、村落简介

(一)基本情况

黄花溪村地处安化县江南镇南部,国家森林公园大熊山以北,是世界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的重要起点。村域面积16.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0人。黄花溪村传统民居依水而建,是典型的穿斗式建筑。村落有着保存完好的长排木屋古歇火铺,古代安化县重要的商道和茶道鹞子尖古道,以及被誉为“中国最美树王”的梓叶槭和历史悠久的单石拱桥缘奇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两茶(黑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拥有“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美誉,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历史沿革

1.迁徙历史

早在元朝以前,黄花溪村便有梅山土著民居住。元朝末年,王氏为躲避战乱,从新化迁徙至原中洞村。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文朝为明代正统年间(约1441年,王氏族谱载其弟王文斌生于明正统七年即1442年)黄花溪中洞村人,死后葬于牛官山(黄花溪村地名)。过去风俗规定,前三代必须葬到祖宗坟山地(又称祖辈胞衣屋场),以每代25年计算,王文朝家族到黄花溪村至少上溯到元顺帝年间(约1366年前后)。

2.建村历史

在王姓之后,罗姓、刘姓等其他姓氏相继迁入,诸多姓氏不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并以罗王二姓为主。

3.建制变迁史

1957年之前,为黄花溪村,隶属于原洞市乡。人民公社时期,分为黄坪村和中洞村两个村,仍属洞市乡。1995年,撤区并镇,将原江南镇、江南乡、陈王乡并为新的江南镇,洞市乡仍为单列乡。2005年,洞市乡合并到现江南镇。2016年,黄坪村和中洞村合并为黄花溪村。

二、人文特色

(一)非遗项目

安化千两茶属黑茶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制作属手工操作,实行土法生产,使用的工具有锯子、剖刀、茶权湿布、灶炉、筛子、风车、篾篓、抽屉、木棒、压杠、扎等。其制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制作黑毛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等工序,然后进行千两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踩压、扎、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日晒夜露55天后,遂成为成品。安化千两茶的主要特征是手工技艺精深,选茶准、烘干、装茶满、踩茶紧等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质优取胜。安化黑茶品种享有“世界茶王”的盛誉,堪称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安化黑茶千两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花溪村处于“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环--鹞子尖古道的核心位置,种茶、制茶、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相关记载,清道光到民国年间本地就有“宾主来”“百源隆”和“裕源隆”等多家老字号茶商茶店。《罗氏六修族谱》上记载,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罗开来父子在黄沙坪成立的“宾主来”茶号很有名气,他们就是在黄花溪村大坪里开歇伙铺起家。

(二)文物古迹及建筑

1.鹞子尖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乾隆二十四年开始建道,到乾隆五十年完工,共花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现存有十五华里完整的古青石板路。南坡石板采集于十华里远的缘奇桥处,北坡石板采集于八华里远的竹林湾石马坑。它全面反映了古代湘西梅山产茶区,茶源地生产、茶叶运输、加工、贸易及市场管理等诸多环节状况,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

2.缘奇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民国初年都曾进行过复修。桥为单拱,青石垒砌,全长30.8米、宽4.8米、高5.8米,是安化目前发现的建桥历史最久、碑刻记录保存最全、最精美的单拱石拱桥。它不仅是安化茶商从原县城梅城进入后乡鹞子尖古道的起点,也是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茶没有定官茶之前,川省茶商来安化采购榷茶,及晋、粤、甘三省茶商从四川越境私贩走展酉古道,经新化苏溪关往来安化产茶区的必经之路。

3.大坪歇火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缘奇桥与鹞子尖之间山坳南北要道上,至今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歌伙铺,临溪的山边上有一排安化传统木结构店铺民居,廊道相连,小桥流水,古树相掩。其主要特征为小青瓦屋面,上下二层,前廊后庭,双层前檐,前廊跨度3至5米不等,留足2至3米宽人行道,外辟1米左右宽长廊全部铺设歌凉板(俗称懒板凳),后庭临廊道间为商铺,一般设在正厅旁,方便经营。商铺后为主人家卧室,楼上房间大都设为客房或储物间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