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全面提升湖南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数:364 作者:陈冬贵

​全面提升湖南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冬贵

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湖南是粮食大省,始终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期间指出,湖南作为粮食主产区,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主动融入三高四新战略,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聚焦粮食核心职能,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持续打造粮储湘军,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全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以“端牢饭碗”为己任,重常态谋长效,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落细

2020年,国务院对各省级政府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湖南再获全国优秀。自2017年国家启动首考以来,我省已连续四年获评优秀。坚持高位推动抓落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党政同责,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政治任务来抓。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会议或专题会议,多次听取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各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自觉把粮安责任扛在肩上,较好地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主动改革创新抓落实。2020年,全省创新实行当年工作当年进行考核、当年出结果、当年给予激励的新模式。严格现场核查,年底在市州完成自评后,按照不少于40%的比例,对市州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考核。“省考”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及时通报全省并抄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部门。对考核优秀的,在来年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措施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的,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提出问责建议。强化考核激励抓落实。省粮安考核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视频推进会议,定期通报情况,实时调度工作,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省政府继续将市县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列入对市州的督查激励内容,年底专门拿出2600万元对成绩突出的4个市州、5个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市县党委政府抓落实的积极性,形成了重粮抓粮的浓厚氛围。加大财政投入抓落实。围绕粮食安全全链条各环节,省财政增加投入,足额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支出。2020年,整合资金5.34亿元支持早稻生产,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50.64亿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资金5.69亿元、稻谷补贴资金16.3亿元、农机补贴资金7.4亿元。省财政在中央下达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基础上,再安排13.18亿元支持全省粮油储备利费、粮食处置及粮食产业发展。

二、以“三个原则”为遵循,攻难点推改革,全力提升粮食收储管理水平

2020年,省政府确立“先检后收、优粮优价、应收尽收”三个收购原则,全省全面推行粮食收购必检食品安全指标“先检后收”。各地建立稻谷“先检后收、分仓储存、分类处理”制度,粮食收购呈现政策落实好、收购价格好、食安指标好、收购秩序好、为农服务好“五好”局面。高位谋划推动收储。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涉粮舆情、早稻汛情和中晚稻恶劣天气等复杂情况,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粮食收储工作,高频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调度粮食收储重点难点问题。省委将稻谷“先检后收、分仓储存、分类处理”作为制度安排写进全会《决定》;省委深改委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全省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将粮食收储作为粮安考核重要内容增加考核权重。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新增加快检设备600余台,对210名基层收储企业质检员进行食品安全指标快检操作培训。派出督导组进行“四不两直”督导,召开现场推进会强力推进。以地方临储收购兜底,坚守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对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指标的粮食,采取与合格粮食同步收购、指定库点定向收购、实施上门预检、随到随检随收等方式,做到应收尽收。根据粮食质量情况,收购时严格分仓入库,销售时严格分类处置,防止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对粮源信息进行到村到组登记,形成粮食质量安全档案;针对不同质量粮源,以不同颜色将信息标注在国土资源地图上,形成粮食收购质量溯源图,为全面了解粮食生产质量和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创新收购服务方式。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896万元在14个县市区、237个乡镇进行粮食收购预检试点,为农户提供免费预检服务;指导督促粮食质检机构和收储企业主动对接种粮大户、合作社、产后服务中心,延伸检测服务,做好粮源对接,帮助农户就近售粮、错峰交粮、依质售粮。针对早稻遭受洪灾、双季晚稻受寒露风影响收购质量不达标等问题,430家产后烘干服务中心帮助农民抢烘湿粮,累计烘干粮食205.9万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42亿元,有效解决了连续阴雨天气下粮食“整晒难”“存粮难”问题。对严重发芽霉变的粮食,依托覆盖全省定点定向处置企业,引导农民就近销售,减少受灾损失。实施收购“五个标准化”作业和“五有一好”服务,部分地市县免费提供“一瓶水、一餐饭、一毛巾”三个一贴心服务,受到基层普遍好评。

三、以“提质增效”为导向,谋新篇开新局,推动粮油产业高发展转型升级

2020年,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91亿元,同比增加37亿元,增长2.4%,位居全国第八;16款产品获评“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获评产品个数全国排名第四;39款产品获评“湖南好粮油”产品称号。聚焦“五优联动”,全力打造“优质粮油工程”升级版。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打造“优质粮油工程”升级版,持续完善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体系,突出以龙头企业为项目承载主体,全力打造“优质粮油工程”升级版,谋划部署粮食绿色仓储、粮油品种品质品牌、粮油质量监测与追溯、粮机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加速推动全省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优质粮油工程”示范县、省级示范企业粮油优质品率达到61%。擦亮湖湘底色,深入实施“湖南粮油品牌振兴”行动。坚持“品牌引领、订单引导”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环洞庭湖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政府引导+行业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全力打造“洞庭香米”“湖南菜籽油”“湖南茶油”“湖湘杂粮”“湖南米粉”五大粮油类省级公用品牌和“常德香米”“南县稻虾米”“华容稻”等区域品牌,着力发挥“湖南好粮油”团体标准的引领效应,构建以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以片区公用品牌为骨干、以知名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湘”字号粮油品牌矩阵,全面提升湖南粮油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着眼做强做大,继续实施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发挥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引导资金杠杆作用,支持、指导稻谷、食用植物油、旱杂粮、米粉、粮机等5个粮油产业联合体抱团取暖、攥指成拳、合力致远,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重点打造稻米、菜籽油、茶油、面制品、旱杂粮等五大产业链。鼓励加工企业按照“优粮优价”原则,通过订单引导,积极推动“五优联动”,推动粮油产业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支持和培育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以米粉、速冻食品、方便米饭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食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副产物综合、全值和梯次利用,打造粮油产业经济增长极。积极推动油茶、旱杂粮、饲料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产业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粮食标准体系建设。

四、以“守住管好”为原则,筑底线保安全,全面夯实粮食安全保障。

强化队伍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2020年在全省粮储系统谋划开展了以“政治过硬、爱粮爱储、创新担当、争创一流”为内容的“打造粮储湘军”主题活动,各级始终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疫情防控保供稳市、稻谷收储改革、应对涉粮舆情、迎接国省层面“业务体检”等大战大考中展现了粮储湘军担当作为。全省系统1名同志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5个集体、6名同志分别获评全国系统抗疫先进集体、先进个人,2名同志获评湖南省抗疫先进个人;4个集体获评全国系统先进集体、4名同志获评全国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同志获评全国系统劳动模范。2021年,省局党组研究提出“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工作环境优”的政治建设目标,持续深化粮储湘军队伍建设。强化依法管粮。先后组织开展“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队伍大整顿”活动、涉粮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项行动、粮食流通“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研究制定《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宣传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方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配套制度重点任务分工表》,对全面启动修订《湖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有关制度规定,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间。将贯彻落实《条例》情况纳入年度粮安考核和普法规划,举办全省系统《条例》贯彻实施培训班,召开《条例》宣贯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开展《条例》宣传贯彻情况督导调研,全力推动《条例》贯彻落实落地。强化协同监管。协同有关部门共同查隐患、堵漏洞、建机制,出台《全省粮食质量安全全程闭合式监管职责分工》等文件22个,建立政策性超标粮食定点定向处置等机制15项;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南局等中央在湘有关单位分别签订《全面协同监管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央地协同全面合作,着力推进监管共治、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队伍共建、文化共融“五共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强化协同保障,积极构建湖南辖区内“大粮食、大储备”、“大统筹、大融合”的工作格局。

(刊于《湖南工作》2021年第10期“特别策划:“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