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快递进村”全域覆盖,物流数据实时可见,货物邮件如期抵达……实地走访我市物流园区和站点,处处可见提质增效的“画面”。
物流行业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配送效率大幅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10319.8万吨,货物周转量753643.1万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量2226.3万吨,货物周转量637608.6万吨公里。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6529.51万件,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9282.28万件。
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网络布局
10月16日,益阳传化公路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叉车,将一箱箱货物出库装车。据介绍,益阳传化公路港项目一期于2021年2月开始建设,建有快递分拨中心、电商云仓仓储中心等,高标仓建筑面积近3万余平方米,2022年4月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已入驻邮政、圆通、百世、德邦、跨越等物流平台企业,日均出入车1000多台(次),日货物吞吐量在2000吨左右,配送范围覆盖整个益阳及周边地区,物流辐射覆盖全国。
发展物流业,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依托产业布局和交通体系,立足区位优势,“公铁水”并举、“岸港网”统筹,聚焦联网、补网、强链,全力打造区域货运枢纽。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全市公路总里程16872公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班车、组组通硬化路,为货物运输提供了快速通道。目前全市有6条铁路共196公里,石长铁路、益湛铁路在益阳市交汇,铁路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市7个县市区通水路,有通航航道58条共1429公里,1000吨级码头4个,水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居全省第一位,通航里程居全省第二位。
同时,我市稳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海吉星、中南农博城等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相继开业,益阳朝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泥湾千吨级码头、金汇智能物流园(一期)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现已完成一期建设的顺丰益阳创新产业园,建成面积36000平方米,凭借顺丰强大的品牌及供应链导入能力,项目一期实现了竣工即投产,已导入顺丰核心项目——益阳顺丰速运中转中心,可日均分拣快递20万票。另引入了本土电商及轻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存储、分拨、快递于一体。
此外,我市还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县市区加快农产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乡镇建设乡镇运输服务站和村级首末站。
加强资源整合 提升配送效率
10月18日下午,一辆桃江至三堂街的城乡公交车停靠在修山镇康家村客货邮服务站点,司机徐贤俊与工作人员交接邮件后将车继续开往下一个收发站点。“过去网购取快递非常麻烦,得去镇上取,来回费时费力还费钱,现在‘客货邮商’综合便民服务站点开到了家门口,寄取快递方便多了。”家住修山镇舒塘社区的贺润娥告诉记者。
为打通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我市探索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等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节点网络共享、末端服务共配、运力资源共用的合作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降低了社会成本,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实现了政府、群众、企业三方共赢。
2021年10月,桃江试点客货邮,桃江县城乡客运有限公司与10家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县城乡客运有限公司承担县达村邮政快件、小件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收寄、投递、运输、配送服务。目前,快件配送成本由原来的每件0.75-4元降至0.45元,配送时效由2.5天缩短至1天。客货邮进村快递由1月的11万件提升到8、9月的18万件,出村快递量由1200多件提升到1800多件。城乡客运公司物流运输收入月增加10多万元,每年为社会节约运输成本上千万元,直接解决就业1000多人,带动创业就业5000人以上。桃江“客货邮融合发展+乡村好运”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三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针对快递行业各自为阵、资源分散、成本居高、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的局面,近年来,中国邮政集团益阳市分公司通过分公司自建、邮快合建等方式,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打通城乡双向商贸流通通道;通过打造邮政主导的县乡共配平台,将各快递企业的快件汇集至县级中心或乡镇中心,不断扩大邮快合作的快递企业范围和服务进村的覆盖范围。目前,益阳邮政累计建成站点3863个,其中有效站点3677个,活跃站点3520个,产生批销额的站点2532个,开通易邮自提功能的站点1439个,基本实现全市自然村全覆盖。
发展冷链物流 服务实体经济
10月22日,益阳龙岭冷联食品有限公司3万吨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现场,主体大楼全部封顶,施工人员正在库内喷涂保温层。该项目占地约22亩,总投资1.2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依托本地优质农产品打造“仓库+加工+销售”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助力益品出湘。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冷链物流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围绕蔬菜、水产品等产销地和流通节点,优化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区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冷鲜初加工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构建全冷链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解决农产品生产地预冷设施不足问题,提高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培育形成一批一体化运作、品牌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运营主体,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
同时,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整合建设益阳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特色农产品,建设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链仓储、废弃物处理等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促进农村零散物流需求和各路运力资源的快速匹配;完善平台仓储地图和各类资讯等功能,解决产销和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据统计,2023年,我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链企业约100家,冷链运输车辆200余辆,其中17家万吨以上的冷链企业的冷库容量近60万吨。
应用数字技术 赋能智慧物流
智能自动化分拣设备机器轰鸣,快件在传送带上飞速运动,自动分拣……近日,记者在益阳市邮政网路运营中心(市级共配中心)看到,邮件卸车,就直接被送上分拣线。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分拣装置可自动识别邮件的面单信息,将其准确送到对应格口,最后完成装车发运。
益阳邮政工作人员詹弘阳介绍,市级共配中心配备了价值2400多万元的自动化分拣设备,其中小件分拣机+摆轮矩阵设备2023年8月竣工投产。该套设备设计处理效率50万件/天,2023年投产后的“双十一”旺季最高处理峰值达到28万件,2024年至今最高处理峰值达到了34万件。小件分拣机共有336个格口,包快邮件分拣封发格口384个,包快邮件实施进出同频处理。目前已直封到支局,部分量大的投递单位直封到段。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借力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业管理方式系统化、物流运作智能化,打通运输“堵点”,不断提高流通效率,多类商品产业链条生态服务圈的构建让货物“越跑越快”。
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物流业务的全程跟踪和管理。例如,桃江县城乡客运有限公司与湖南悦行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升级“乡村好运”小程序和“走么”系统,实现快件信息追踪通达村级网点,确保顾客准确及时掌握快件信息。顺丰等企业通过使用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