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养模式是在单一的稻田浅水环境中养殖小龙虾,利用稻和虾互利共生的关系,实现“一田双收、一地两用、粮虾共赢”的生态、环保的发展模式。南县位于洞庭湖区腹地,日照充足,气候适宜,水土资源丰富,造就了南县的绿色、生态稻虾产业,形成了具有南县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之路。文章阐述了南县稻虾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推进南县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削弱。作为全国产粮百强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南县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2021 年,湖北、安徽、湖南、四川 4 个省份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占全国的 59.04%,湖南稳居第三。全国稻虾种养面积 140 万 hm2,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52.95%,占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80.77%。近年来,湖南重视以稻虾为主的稻渔综合养殖发展,环洞庭湖区域稻虾种养面积飞速增长,形成了以“南县、华容、安乡”为中心的环洞庭湖区稻虾特色产业带。尤其是地处洞庭湖腹地、素有“洞庭明珠”美誉的南县,发展速度惊人,成效显著。南县位于北纬 29°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气候适宜,水土资源丰富,冲积平原的地势特征带给南县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其土壤 pH 值 7.9 ~ 8.3,可媲美黑土地。土壤受长江中下游的江水灌溉,水源充足,流域内无工业污染,水质优良 。南县历来就有养殖小龙虾传统,2012 年便开始尝试对稻虾种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与发展。本文拟对南县稻虾产业的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稻虾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南县稻虾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稻渔种养模式历史悠久,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稻虾共养。“稻 + 虾”模式之所以能兴起,因稻与虾能共生互存,稻虾田能一水两用,且不需施用农药,不施或少施化肥。农民最初看重的是小龙虾的价值,但随着此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推广,生态系统逐步迈向良性循环,产出的稻米品质优良,饭粒油亮、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如今,稻虾米“身价”不断上涨,产值早已远超小龙虾,成为农民增收的大头。2022 年,全县耕地面积达6.21 万 hm2,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4.17 万 hm2,稻虾种养规模达 4.13 万 hm2,年产小龙虾 12 万 t,年产稻虾米 33 万 t,综合产值达 155 亿元,稻虾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稳居全国前三强。2022—2023 年度“南县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 124.5 亿元,仅次于“潜江龙虾”和“盱眙龙虾”,位居全国第三,持续巩固了“湖南南县、江苏盱眙、湖北潜江”三足鼎立之势。2022—2023 年度“南县稻虾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 231.1 亿元,位居南方大米首位,南县稻虾米已成为南县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增收的主导产品。
“南县稻虾米”以其自然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质优势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绿色食品有效认证达 20 个,认证产品 18.5 万 t。“今知香”“绿态健”“白吟浪”等优质产品获得“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南县稻虾米”成为湖南省首个进入香港市场的湘米品牌,并荣膺 2022 年第107 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中国最好的籼米是南县稻虾米”正成为当地的奋斗目标。
南县创造了“渔家姑娘”“虾先生”等主题餐饮品牌,在县域内推出了稻虾田园、稻虾公园等综合体,以及稻虾特色游等乡村旅游线路,举办了稻虾文化旅游节、小龙虾捕捞节等活动,打造了湖南洞庭虾世界、稻梦田园等主题的文旅创意基地,形成了稻虾全产业融合发展,有力地激发了全县稻虾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活力。
南县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把握一个“策”字,以政策规划做引领
中国共产党关于粮食支持政策体系改革的历程表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农业农村的重要支撑 。一件件小事,汇聚成了发展大事,南县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发展”,民有所盼与政有所为正在实现“无缝对接”。南县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以建设“全国稻虾全产业链典型县”为契机,成立稻虾全产业链协会及联合党委和协会,通过“党建链”和产业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全面加强党对稻虾全产业链的领导,精心编制《南县稻虾米原产地生态保护与提升规划》等方案,全面加强党对稻虾全产业链的领导和行业指导,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近年来,南县发布了《南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南县粮食物流园发展规划》《南县稻虾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做强做优稻虾产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南县稻虾产业健康发展工作“七大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优质粮油工程,实施稻虾产业“七大工程”,有力推动优质粮食工程落地见效,走好产业链高效发展的“一盘棋”,全力守护“洞庭粮仓”金名片。
(二)突出一个“绿”字,以绿色良田做保障
南县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护住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牢牢筑起粮食安全底线。
1.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南县做细粮食产业、粮食物流园、粮食储备等发展规划,纵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筑牢粮食等农产品绿色品质根基,始终确保“南县稻虾米”重金属镉等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 10 倍。
2. 守好良田建设底线
南县以创建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为抓手,巩固提升得天独厚的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推行三级“田长制”,管好“责任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力守好三农“战略后院”。
南县近年来大力整治占用耕地建坟,共撤除散坟 4 700 多座,建设公益性墓地 13 处,形成增减挂钩指标 60 余 hm2,恢复耕地面积 100 hm2,入选了湖南省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南县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保护耕地之路。“十三五”期间,南县新增耕地面积 4 447 hm2,达到 6.21 万 hm2,是全省耕地面积增长最多的区县之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 4.17 万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 60% 以上,整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达 139 302.62 万元,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先行县。
(三)瞄准一个“研”字,以科研创新做动力
粮食安全不仅要能吃得饱还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藏粮于技”就是运用科技力量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发展高产、优质的稻谷是未来我国的发展要求。
1. 品种选育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我国未来农业要在种业上强化科技创新,突破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南县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加强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全方位合作,成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南县稻虾米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南县稻虾米优质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强力推动育种创新攻关和良种繁育提升,倾尽全力打造全湖南省最大的稻虾种质资源培育基地,并已将选育出的新品系——“南县稻虾香 1 号”“南县稻虾 1 号”,用于湖南省区域试验。2023 年 5 月,由南县联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稻虾米专用新品种——“南县稻虾香 1 号”(审定中)作为南县稻虾米专用水稻材料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开启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
2. 种养优化
粮食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优化了粮食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农民种植意愿,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南县创新开展土地季节性流转,深化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 85%,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县大力推广稳粮增效的“稻稻菜”“稻稻虾”“稻稻油”等种植新模式,确保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5.8 万 hm2 以上,粮食产能保持在 40万 t 以上,努力实现农民纯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产品质量“三量齐升”。
3. 成果转化
南县与中南林科大“稻谷及副产物精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了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稻谷就地转化增值,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生产力,促进粮食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县级专业化集中育秧中心,倾力打造“早专晚优”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以创建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为契机,深化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立了南县检验检测中心,建立稻虾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以南洲桥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稻虾米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骨干,以县检验检测中心、电商物流园为配套支撑,打造涵盖粮食仓储、产后服务、质检、加工、物流以及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南县米市”,实现稻谷就地转化增值,推广普及优质稻种植,积极发展订单农业。2022 年全县发展优质稻订种值 1.04 万 hm2,收购单价较市场高出 20% 以上,有力促进了南县粮农增收。
(四)坚持一个“实”字,以扎实落实做榜样
1. 主体培育
南县始终立足本职谋一域,放眼全局促发展,及时把握国家发展粮食经济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湖南省委提出的“中国粮湖南饭”品牌提升计划,扎实落实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大力实施“六良”行动,采取引进、培育、规范一批粮食加工企业的方式,组织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探索建立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出完善的粮食生产供应链。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订单生产、托管服务等办法,建立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通过节本增效,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2. 品牌宣传
“酒香还怕巷子深。”光有特色产业的开发还不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懂得营销和宣传,打造品牌特色文化魅力,是开拓市场的重要助推力。南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2023第六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等重大节会活动,精心打造稻虾公园、罗文花海等 4 个具有稻虾特色的文旅基地;深入挖掘“一碟小菜一碗饭,一壶美酒一盆虾”的南县美食,全面打响“人间烟火,寻味南县”的美食品牌。还通过建立南县稻虾米官网、稻虾米品牌运营中心、开设官方旗舰店、组织企业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创新开展“四进四投”(“四进”即进省直机关单位食堂,进省、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进知名商超、酒店,进高档小区。“四投”即在湖南卫视,微信公众号新媒体,高铁、机场户外立柱,高铁、航班头枕巾投放商业广告)等活动,正将南县稻虾米美誉度、影响力一步步提升。
3. 产业发展
南县逐步打造省级和国家稻米产业发展合作中心,探索稻米全产业链发展合作的新路径,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南县稻虾米物流中转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解决企业发货难题。加大绿色低温标准仓库建设力度,合理布点,满足企业及产业发展需要,实现稻谷就地转化增值,将南县稻虾米打造成湘米领军品牌和全国顶级稻米品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方进行深度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克明米业、金之香米业、助农米业)与粮食储备中心捆绑式发展,将产业上、中、下游有效整合,推动南县稻虾米集团实质运营,持续延伸稻虾米产业链条,推进碎米、米糠、稻壳等精深加工,全力打造“南县米市”,着力打造“鱼米之乡”新优势。龙头企业在产业振兴中起着带头作用,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龙头企业作为企业链前端核心,汇集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南县通过扶持顺祥食品集团、金之香米业、助农米业等龙头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带领,从产品的供应端进行全产业链的把控,利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供经验,让其他的小企业转变思维,跟着龙头摆尾。截至目前,全县培育粮食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 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 5 家,市级 6 家),家庭农场、合作社近 500 个。重点抓好龙头引领、项目推进、网络建设,加快粮食物流体系、“智慧粮库”建设,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立体提升、纵深推进的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展愿景
1.打造稻虾特色产业集聚区
南县以南洲、中鱼口、三仙湖、茅草街、青树嘴、麻河口等 6 个镇为依托,辐射全县其他 6 个乡镇,将全县建成 10 个万亩标准化稻虾生产示范基地,稻虾产业面积发展到 4.67 万hm2,打造成稻虾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南县创新区为基础,南县将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重点推动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冷链物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好南县南洲稻虾特色小镇,升级创建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2. 做强做优粮食产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扶持优质稻示范基地建设,南县将持续推进稻虾田水稻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展示的大面积示范基地扩规提质。“十四五”期间,南县新建高标准农田 2.5 万 hm2,新增水稻标准化基地 0.67 万 hm2、总面积达到 2.67 万 hm2,建设稻虾标准化种养面积 1.34 万 hm2 左右、总面积达到 4.67 万 hm2 左右。以选育符合南县自然生态环境、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米品种为导向,将进一步深化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积极开发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市场认可的“南县稻虾米”优质稻专用品种。到2025年,将完成技术成果相关登记或审定。加大“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扩建国家粮储备中心,新建 3 万 t 现代化国家粮食储备库。持续推进稻虾米产业链(种子培育—栽种—稻米粗加工—稻米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及批发零售)强链、补链、延链。“十四五”期间,升级改造 20 条水稻初加工生产线,建设 2 条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深入推进“南县稻虾米”品牌旗舰店建设,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产品附加值、产业影响力,将“南县稻虾米”打造成为“湘米工程”的一个标识、一张名片,中国稻米领域内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
3. 做强做优小龙虾产业
推动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南县新建 1 个国家级小龙虾良种繁育场,2 个省级小龙虾良种繁育场。积极推进种养技术提档升级,持续深入与中国渔业协会、上海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协同攻关稻虾产业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稻虾种养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养殖投入品质量标准,鼓励生态循环养殖,有效提升养殖产品质量。持续推动小龙虾产业链(龙虾养殖—龙虾粗加工—龙虾精深加工—电商物流)强链、补链、延链。到 2025年,建设 10 条小龙虾精深加工生产线和8条小龙虾副产物生产线,将南县打造成为全国小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小龙虾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小龙虾精深加工基地、小龙虾现货交易中心、小龙虾技术服务与品牌输出中心、小龙虾文化展示中心,并重点将南县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小龙虾研发中心。
结语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南县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粮食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走出一条更高品质、更加创新、更高科技的稻虾产业发展之路,构建一个更有质量、更高层次、更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南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