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政办发〔2021〕12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化“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根据《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南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形势分析
(一)取得的进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健全应急管理“大体制”,不断强化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监管执法等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化、监管常态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信息化“四化建设”,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筑牢防灾抗灾救灾“三道防线”,建立应急指挥、应急值守、应急救援“三道屏障”,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整合八个部门和五个议事协调(指挥)机构的应急管理职责,市、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全部组建到位,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调整了市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部门会商研判、军地协调联动、社会群防群治等联动机制逐步健全,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强化。制定出台《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益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益阳市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等地方政策法规文件,全面规范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各级各类专项预案制修订工作有序推进,高危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实现全覆盖,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
安全生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压实,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企业主体责任年”“隐患排查治理年”和“强执法防事故”等活动,严格实施隐患动态“清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一单四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持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含烟花爆竹)、道路和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高危企业三级标准化达标率100%,规模以上工贸企业三级标准化达标率近80%,成功创建省级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重点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按可比口径与2015年相比,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9.48%。
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显著。成功应对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有效抗御2020年十八轮强降雨袭击,实现了不溃一堤一垸、不垮一库一坝、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人员零伤亡的工作目标。“两演练两培训”“以船以车代仓”“防汛抢险四张图”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工程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健全,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大力推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综合减灾示范建设不断深化,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4个(国家级39个、省级45个),安化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县”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县”。
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统筹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乡镇街道消防站建设。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安化矿山救护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蓝天救援队、城乡工程机械应急救援队等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日益完善。现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5支,救援人员758人。湖南省区域应急救援益阳中心建设快速推进,成立益阳市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积极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升级改造,建成视频会商系统、应急救援现场音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应急指挥网视频调度系统,应急指挥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应急宣教培训广泛开展。全力打造应急管理“一微一网”宣传主阵地,在益阳电视台、益阳日报、益阳交通广播开设专栏,与新华网、红网、腾讯网进行深度合作,推送我市各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典型报道,发布各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科普公益信息和预警信息。以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益阳行、消防安全“五个一工程”、安全花鼓戏等各类科普咨询宣传活动,公众安全及应急意识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应急管理队伍业务培训、自然灾害信息员救灾业务培训,系统内干部业务水平全面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加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全市处于雪峰山脉经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雨量充沛。境内湘资沅澧四水汇集,长江三口迂回切割,洞庭湖区域面积和提线长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共有各类水库611座,既是长江的“水袋子”,又是洞庭湖的“锅底子”。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全市汛期外洪内涝并发、点多线长面广,防汛态势严峻。湖区水旱灾害多发、破坏强度大,山区(安化、桃江)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泥石流、塌方、沉陷等地质灾害频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季节性、群发性等特征。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全市安全生产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生产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易发阶段。工业企业点多面广,中小型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安全准入、安全设施“三同时”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养整体偏低,自我保护和事故防范意识不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新风险、新隐患,甲醇汽油行业、涉氯涉氨企业、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等新的安全生产问题聚集,常规灾害风险和非常规灾害风险并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
体制机制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防”与“救”的关系尚未理顺,防汛抗旱指挥等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还未完全厘清,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应急管理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标准不完善,“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制度体系仍存在盲区和漏洞,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统筹协调等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基础薄弱,应急物资缺乏。消防队伍体制改革仍未落实,距离及时应对处置重大灾害事故、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有待提高。灾害事故监测网络亟需健全,风险隐患感知、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信息发布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社会应急认知度不高。应急科普宣传教育覆盖面不足,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为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不高,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应急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全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才资源更加丰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数字经济集聚性发展,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应急管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迎来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应急管理事业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组建应急管理专职机构,重构应急管理体系,为实现应急管理职能的优化协同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全市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会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将不断夯实。
AI、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历史性变革,为创新驱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不断提升,为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新冠肺炎疫情激活了社会公众对巨灾的警惕性,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综合判断,全市应急管理正处在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东接东融”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饶创新开放绿色幸福新益阳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共治。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发展优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群策群防群治机制作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心聚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创效益,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全程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全链条管理。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等瓶颈问题,精准实施改革创新,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三)主要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应急管理产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实现稳定可控,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灵敏运转的应急管理机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坚决防范自然灾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确保全市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体现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队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应急管理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
|||
序号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约束性 |
2 |
重特大事故起数 |
0 |
约束性 |
3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3% |
约束性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20% |
约束性 |
5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8000 |
预期性 |
7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
1% |
预期性 |
注:“十四五”核心指标的基期值以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规定为准。 |
分项目标:
——构建协同高效应急管理模式。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治理优势与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治理优势有机融合,领导体制、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灵敏、运转顺畅,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应急管理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重大风险管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灾害事故信息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巨灾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基层救援、航空救援、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全市范围内道路交通工程抢险救援应急联动时间不超过2小时,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支撑体系更加牢固,应急管理关键技术应用推广取得重大进展,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应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全省处于一流水平。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大幅跃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安全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和社会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应急管理过程,形成应急管理合力。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第三章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健全市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市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常态化的应急管理领导指挥体制,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为灾害事故应急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建设,理顺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完成机构和人员转隶。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整合,组建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编制员额同步增长机制,推进国家消防救援队伍与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交叉任职,规范指挥调度。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建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在灾害事故应对中的主体意识、主体责任、主体作用。加快乡镇综合治理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科学设定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应急管理职责和职能,形成网络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权责制度化,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水平。
(二)完善监管监察体制。
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加快构建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监管执法体制,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执法。落实乡镇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相关职责,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整合优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理顺危险废物、新型燃料、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重点推进基层(县乡)执法能力建设,夯实基层一线监管执法力量。
(三)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和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强化灾害事故协同应对,推进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健全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公开、分级响应、指挥联动、物资保障、善后救助、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等各方面协同机制,健全工作规程,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市县(市、区)间、部门间、区域间、军地间、政社间通力协作的应急协同格局。
强化上下联动。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明确响应程序和处置工作流程,完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分级响应措施。
强化部门协同。建立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专家辅助决策、行业部门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灾情信息互联互通,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构建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强化区域协同。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县(市、区)灾害事故联动协调处置机制建设,强化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实现各区域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预警联动、协同指挥。
强化军地协同。优化军地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建立军地应急联训联演机制,健全军地应急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制度,建立军地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完善军分区、武警益阳支队和民兵预备役参与抢险救灾的快速调动程序和保障机制,建立联合搜救行动机制。
强化社会协同。完善社会应急力量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协同机制,深入推进社会应急联动工作,优化政、企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联动效率,健全属地为主、市级支持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调用机制。
(四)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坚持属地为主原则,加快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明确各级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落实地方主体责任。
压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面落实《湖南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分工》要求,压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责任。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厘清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压实自然灾害防控责任。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推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地方党委责任。应急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应急管理部门“综合防、协同抗、主导救、统筹助”、专业管理部门本行业系统领域“具体防、为主抗、先期救、分工助”的工作格局。
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等安全经济政策。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教育培训和舆论监督等措施,健全落实联合惩戒和联合激励机制,完善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企业安全生产公开承诺等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生产双向承诺。督促企业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强化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广“一会三卡”制度,落实班组“四个一”制度,督促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主要负责人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督促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落实好安全生产“十个一次”工作,切实加强内部安全机构、人员配备、规章制度、安全投入、教育培训、应急救援、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工作。
健全应急管理责任考核体系。推进应急管理责任制度化,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清单。强化对县(市、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履责检查和履职考核,实行党政领导任期应急管理责任制。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推动将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将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现实危险行为列入刑事追诉的范围当中,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提高第三方参与力度,组织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科学考察与调查,把灾害事故致因转化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务实管用措施。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建立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
第四章 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及时推进相应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做好《益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规定》等地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指南体系,研究出台财政保障、技术能力支持、救援基地建设、医疗救治、职业津贴、值班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政策和措施。从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等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二)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应急管理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贯彻落实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同电子政务办、智慧益阳平台的协调对接。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强化依法行政质量考核评议工作。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提高应急管理依法行政第三方参与水平,引进企业、团体及群众对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执法等流程进行评估、监督,提升行政透明度。
(三)强力推进应急执法。
全面推行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和“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双随机、一公开”“三位一体”执法模式,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突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并依法及时动态调整。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政处罚等级,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制修订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综合监管的细则或标准,推动监督管理执法检查制度化、常态化。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强化执法保障,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力量,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监察,减少检查频次。加快推进行政执法系统的应用,加强执法系统的数据管理。创新行业监管执法新模式,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异地交叉执法”,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体系,做到精准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动真碰硬、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第五章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市县两级以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为基础的“1+N+X”应急预案体系的编制、备案和演练工作,推动企业编制岗位应急处置卡。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和任务,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相邻地区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办法,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审批、演练、修订等工作流程,提高应急预案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针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不同应急救援任务,加强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规范应急响应标准与流程,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益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二)强化应急预案演练。
制定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每2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练。加强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预案支撑保障,确保应急响应启动后各专项任务措施执行到位。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加强应急预案涉及部门的衔接联动,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优化、改善提升作用,推动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
第六章 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一)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能力。
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选址、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与各级各类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建立安全生产领域职业、行业禁入制度,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论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按照安全风险管控要求,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并对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每3年开展一次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特种设备、城市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水平、人口密集重点区域、化工园区等重点园区以及城市整体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适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控,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和容量,有效落实安全标准、防护设施和管控措施。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空-天-地-现场”一体化的事故风险综合与立体监测系统,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监测,加强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等新技术应用,建成覆盖全市的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两客一危一校”交通运输在线实时监控。建设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实现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城区重点道路、桥梁、隧道、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和给排水、供电、通信等管网安全智能监控预警。全面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和重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三)强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能力。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统领安全生产工作,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推进危化烟花、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城乡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闭环管理机制,精准落实“一单四制”制度,完善排查、整改、督办、销号、处罚等各环节管理台账。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取暖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高危行业领域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与决策透明度。
提升安全生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目标考核、诚信管理等方式,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激励措施,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结合推进供给侧改革,依法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淘汰退出落后产能,整改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报废老旧车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淘汰、限制名录,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落实重要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及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降低高危岗位现场作业人员数量。
专栏2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 |
1.危险化学品: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涉及光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建设项目,推动危化烟花企业集约化发展,推进化工生产园区(集中区)建设。实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决取缔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形成“一表一图一清单一报告”。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实现涉及氯化、过氧化等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自动化控制。在2021年、2022年底前分阶段实现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80%、100%,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率80%、100%。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沿江一公里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实现高危工艺作业岗位实现自动化减人率30%以上。 2.成品油:强化加油站规划管理,严格按《益阳市成品油分销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布局建设加油站。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自流黑”、工地厂内非法储罐、加油站油罐区“批小建大”专项整治。 3.甲醇汽油、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从严从紧控制发展甲醇汽油的经营和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的生产,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甲醇汽油经营企业和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生产企业均不超过30家。规范相关企业的选址布点,避开医院、学校、商场、市场、影剧歌剧院、居民住宅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场所、人口稠密的地区,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口,严格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对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确保相关企业安全间距满足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技术规范等要求。 4.烟花爆竹:全市烟花爆竹行业生产企业全面禁入、批发企业(零售店)只减不增。重点整治烟花爆竹经营环节“下店上宅、前店后宅”、非法储存等顽瘴痼疾,运输环节非法运输、伪报瞒报问题,依法严厉查处产品“标识不清”“来源不明”“超标违禁”、不符合强制标准等质量违法行为。完善烟花爆竹流向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本质安全建设。 5.非煤矿山:强化源头治理,按照“五个不批”和“三个严格”的要求,严格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实施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全面加强矿山地压灾害风险监测与评估,严防地下矿山中毒窒息、火灾、跑车、透水、冒顶片帮以及露天矿山坍塌、爆炸等事故,严厉打击外包工程以包代管、包而不管非法开采、以采代探、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头顶库”治理,2022年6月底前三等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达到100%,并实现全面联网。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到2025年底,露天非煤矿山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地下非煤矿山凿岩、铲装、运输等高危作业岗位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6.消防: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督促指导区、县(市)制定实施“一县(市、区)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分类分批完成督办整改。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三合一”场所、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大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力度,推进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实现全部乡镇建立专职消防队、全部村建立志愿消防队,夯实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实施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2021年底前市州一级城市建成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2022年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形成适应多灾种的系统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救援装备系列。“十四五”时期,每百万人火灾死亡率不高于1.3。 7.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依法加强对老旧客车和卧铺客车的重点监管,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依法严厉打击上道路行驶拖拉机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和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彻底整治“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 8.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水上):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设管理,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运营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开展铁路安全环境整治和公铁水并行地段、水上涉客运输、航电枢纽大坝除险加固、邮政寄递安全治理。落实“六不发航”和渡口专人值守制度,加强水上“四类重点船舶”、全市重点水域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集中整治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邮政涉恐涉暴、砂石运输等突出问题,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提升安全生产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极端天气通航安全预警预报体系和水上事故应急预案体系,配置水上应急救援专用先进装备,加强水上监管救助基地和水上事故应急管理。到2025年,一般灾害情况下灾害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全市范围内工程抢险救援应急联动时间不超过2小时,市级交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接到较大及以上事故处置指令后到达现场不超过3小时。 9.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桥梁、地下工程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平台体系。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强化超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道路桥梁、隧道工程、燃气管线、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的安全监管和监测监控。完善燃气管线、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安全设施设计,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项目建设、试运行、试运营各阶段安全检测、评价,加强正式投入运营前安全风险防控。推动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健全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10.工业园区等功能区:推动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地方和部门监管责任。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内企业,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 11.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部门联动、区城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十四五”期间,企业产生的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100%,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率100%。 12.特种设备:持续开展企业特种设备事故隐患专项治理,建立重大隐患治理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措施。落实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制度,规范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工作,加强对油气输送管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法定检验实施情况的监督抽查。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用起重机械制造环节专项抽查,对无证生产(包括超范围生产)的单位要依法严厉予以处罚。开展大型游乐设施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中小游乐园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工作,做好相关使用登记工作。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电梯安全数据信息社会公开,持续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和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较“十三五”下降20%。 13.农林水: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机械、农药、畜禽屠宰、饲料行业安全监管,强化养殖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开展林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涉林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森林防火水平。开展水利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危险化学品、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水利科研与检验安全专项整治。 14.文化旅游安全:落实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行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强化旅游包车管理,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依法查处旅游包车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监管能力和培训力度,强化高危体育体验项目、网吧、游戏厅、重点文物场所和乡村旅游景点安全管理。 15.学校:深化“五大护苗行动”,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指导学校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类推进实施,基本建成信息通畅、全员参与、规范有效和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预防体系。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将校园安全、校车安全、防灾减灾、消防、防溺水等专题安全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并切实开展,围绕专题安全教育内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安全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提升安全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 |
(四)推动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全面推进企业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开展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情况评估,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重点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过程和闭环管控,完善排查、整改、督办、销号、处罚等各环节管理台账。建立以双重预防体系为核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将安全风险预防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同步建设、互促共进、有效运行。
推动建立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聘请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设立安全总监专门从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智能化安全管理水平。推广“一会三卡”制度,提高企业安全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服务,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加大安全管理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加强政策激励。
推动高危行业制定并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开展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拓展安全教育培训深度和广度。严格落实新上岗员工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制度,加强在岗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强化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推动高危企业依托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设置职工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加快安全生产培训网络在线平台建设。
督促指导企业加强设备设施源头管理。推动企业科学合理选用本质安全型设备设施,采用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确保设备设施和生产工艺安全受控。推进科技兴安,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利用5G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安全监控系统,加强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七章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一)提高自然灾害源头管控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全面开展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五大灾害风险普查,构建周期性、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机制。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对灾害多发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发生规律、风险隐患点分布、历史灾害信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可能遭受灾害强度等级进行估量,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制定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推进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融合,综合平衡和控制高风险区开发建设强度,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对重点目标和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规划论证各类灾害风险的防范设施建设及防护措施,落实各类灾害防御标准要求,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
(二)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围绕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监测,推动自然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改造监测网络。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建立防汛抗旱应急平台等单项监测预警平台,持续完善单项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增加重点区域监测网站密度和监测覆盖面,完成五大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监测预警数据接入共享。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规范监测感知数据标准,构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感知数据、遥感数据、地理数据等多源海量数据进行智能研判和趋势分析,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通信技术、5G、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卫星导航定位等高新技术手段,对广域、多源监测数据信息汇聚融合、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编制修订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规划图。
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推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平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智慧广电”、新媒体平台等有机融合,推动各类信息接收终端广泛接入。完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农村、山区广播、电视、报警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事态预警与防范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村组农户(社区居民)。
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全面建成市县应急广播平台,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95%以上。
(三)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牢固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推动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生产设施、公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等工程设施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
推动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结合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危旧房改造、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抗灾水平,提升五大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城市和灾害易发地区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
推动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排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加强堤防防渗处理和大堤护坡建设,优先重要地段、薄弱地段,逐步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垸、蓄洪垸、一般垸的地方进行防渗、护坡,提升防汛抗灾能力。坚持精准科学指挥调度,精准绘制“防汛抢险四张图”,加强柘溪调度和资水联调,合理调度运用三大内湖,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已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风险评估,明确区域防汛抗旱存在的风险点、风险区、风险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水库、蓄洪垸、险工险段、重要堤防、在建工程、泵站、山洪地质灾害等重点防范工作。加强汛期预测预报预警,强化风险会商研判、防范,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备足用好抢险物资。加强巡堤查险处险和避险转移,系统梳理、重点排查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城市防洪、抗旱供水等的风险隐患,组织对湖区防洪大堤、重点险工险段全面进行查险处险,对一线防洪大提清基扫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规范堤防管理,及时科学处置险情和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四)提升自然灾害统筹救助能力。
健全灾后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灾损核查评估,提升精准核灾报灾能力,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完善受灾人员救助标准,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积极推进洪水保险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水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市场化保险机制及再保险体系,提升洪水保险应对水灾的保障能力。建立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完善避灾安置场所的安置所需功能。加强对互联网慈善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推进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建立完善救灾和救助工作信息共享通报制度,加强灾后群众救助工作衔接,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救灾合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第八章 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一)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能力。
构建统一权威、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明晰应急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优化指挥流程。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整合现有应急指挥信息资源,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推动在市、县(市、区)两级建立应对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指挥部,明确组成人员和承担的职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乡镇(街道)设立相应的统一指挥和办事机构,增强应急协调联动能力,建立健全应急联席会议、需求专报、情报会商、协同指挥等制度,规范应急协同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定期开展联合协同指挥演练,提高协同指挥能力。
建立智能高效应急指挥平台。依托“智慧益阳”大数据中心,推动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横向联通水利、林业等其他部门,纵向实现应急指挥平台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值守应急、信息集成、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完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指挥中心点对点、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对灾害事故的快速上报、迅速处置、统一部署,提高应急指挥效率。
建立完善现场应急指挥部。前置应急救援力量,确保出现险情能够就近快速出动、科学高效处置。理顺后方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部指挥职责分工,强化后方指挥中心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的领导决策和统筹协调等职责,明确现场指挥部现场应急救援力量、物资、装备统一调度和战术指挥等职责。加强一线专业指挥员培养,建立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一线专业指挥员制度,加强一线应急指挥保障,推动前方后方同频共振。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应急指挥车或移动指挥方舱、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指挥部单元化。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现场应急指挥科学化水平和综合应对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联合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在岗带班值守制度、值班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灾害事故速报制度、保密制度等应急值守制度,落实“每日一报告一研判一调度,一事一处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的三级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值守岗位职责,完善上下贯通、信息畅通的应急值守机制。健全灾害事故信息速报工作机制,明确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的主体、范围、时限、内容、方式、责任等,强化应急报送的保障支撑,推动各方信息第一时间归口汇总、各类情况第一时间综合研判。加大应急值守工作的分管领导、办公室负责人、经办人员、应急值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研判分析和信息速报水平。
(二)提升应急队伍救援能力。
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严格落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职能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优化力量布局和队伍编成,建强应急(消防)救援机动队伍。推进综合性救援力量与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和综合救援演练,提高救援队伍之间、救援队员之间、救援队伍与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配合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加强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优抚优待工作,全面有序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增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荣誉感。
建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立足“大应急”,应对“全灾种”,优化力量布局,建立市级应急(消防)救援机动队伍,推动各县(市、区)积极组建县(市)域机动力量,推进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建立“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政府专职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专职消防员,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
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支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矿山、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组织。在危险化学品(含油气管道)、水上救援、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强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建设,支持安化县等条件成熟的区县矿山救护队升级转型,结合森林防火扑救专业队伍建设,做专做实做强救援队伍,扩展增强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救援能力。加强队伍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训共练。健全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机制,鼓励企业救援队伍发挥自身在物资生产、储备、通信或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提供援助。
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建设服务范围广、应急响应快、处置措施强的航空救援力量,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探索航空应急救援新模式,依托现有航空资源企业,通过签署救援合作协议等方式,推动将直升机机组纳入民兵序列,担负高空灭火、空中巡查、人员施救、紧急物资输送等任务。加强直升机救援专业化培训和常态化航空应急演练训练,提升复杂环境应急救援处置的特殊能力。建成以航空救援呼叫指挥中心为枢纽、救援直升机运营基地和若干个起降点为支撑,“呼叫指挥中心—运营基地—起降点”三级网络相对完善、覆盖全市、服务全省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每县(市)建成一处直升机降落场地并具备应急物资储存能力。
引导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制定引导益阳市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建设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平台,明确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方式、范围,在事前预防阶段的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中应对阶段的物资运输、人员救助,事后恢复阶段的心理疏导、灾后重建等各方面,推动民间救援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发挥特有的作用和优势。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支持益阳蓝天救护队、城乡工程机械应急救援支队等专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加大救援装备扶持力度,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规范培训管理,明确因应急救援导致伤亡的抚恤政策,探索实施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保障、业务培训等支持措施,按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推动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大应急实训设施向社会应急力量开放共享力度,推动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业务交流,加强对社会化救援队伍的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提供集中救援训练和能力测评基础设施保障。
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强益阳市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重特大突发事件首席专家制度。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现场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完善“市-县-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制定市级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构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以县级储备为核心、乡级储备为依托、社区(村)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利用预签合同、灾害保险、征用补偿、落实税收政策、设立基金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纳入产能储备企业范围,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和代储等方式推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交通不便、灾害风险高的乡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点建设,科学确定各级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增强乡镇和社区(村)救灾物资储备能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
健全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建立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应急物资的使用调配,指导区(县、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重点补齐备足防汛物资器材,落实防汛物资“以船以车带仓”和“应急抢险土源”取土场等措施。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论证制度,健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灾害应急处置期间紧急政府采购制度,优化紧急采购流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保障制度,将应急物资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强应急装备保障,加强日常应急装备检查维护,确保应急装备处于良好待命状态。推进救灾物资装备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定期开展应急物资装备数据采集、整理与更新工作,提高救灾物资装备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专栏3 应急救灾物资装备增储重点 |
1.森林火灾应急物资增储:增储新型风力灭火机、火场切割锯、移动水池、电动水枪等扑火机具,智能头盔、护目镜、过滤式呼吸面罩、阻燃防护服、防护大衣、功能性内衣等火场防护装备,隔离带挖掘机、全道路运兵车、履带式水泡车等特种车辆装备,小型无人侦察机、单兵通信终端、红外暗火探测仪等通信指挥装备,以及帐篷、睡袋等野外生存装备。 2.防汛抗洪物资增储:增储编织袋、各类土工布、防管涌单元、抢险网兜、各类防洪子堤等抢险物料,救生衣、橡皮艇、冲锋舟、抢险指挥艇、40-80马力船外机等救生器材,以及巡堤查险灯具、大型移动灯塔、汽柴油发电机、大中型排涝泵站、水下探测设备等抢险机具。 3.生活类物资增储:增储棉大衣、毛毯、毛巾被、夏凉被、家庭应急包、睡袋、折叠桌椅、简易厕所、炉子、场地照明灯、苫布、救灾帐篷、折叠床、棉被等物资。 |
强化紧急输送保障。完善应急资源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机制,健全政府、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资源快速调配机制,打造多层级一体化紧急运输网络,建立应急物资优先通道和快速通行、快速通关机制,加强应急抢通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物流配送效率。健全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动员机制。结合各地区多发灾害类型、抢险救灾流程、物流路网体系和物资装备生产企业现状分析,依托先进物流企业,统筹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交通运输资源,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航空、高铁、水上应急救援力量投送方式等保障机制,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推广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建立应急物流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平台,提升应急运输调度效率,实现应急物资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实时呈现。
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健全应急通信保障网。建设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络、无线集群网络,为应急现场指挥提供远距离、扁平化通信保障,实现“广域覆盖、随遇接入、资源集成”。建立健全城乡社区信息速报和县级应急通信保障网,重点建设市县(区)两级指挥信息网(有线)、无线集群通信网络,实现多制式融合、多部门协同、多形态共用的要求,满足全市范围包括各类灾害事故现场的语音指挥、图片、视频等数据传输需求。提升基层末端通信保障能力,保障大灾发生后前后方通信通畅。建立应急通信系统(在基站等通信设施被破坏的情况下),加强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应急广播、应急通信塔、对讲系统,发挥卫星信号、短波、超短波等无线网络,满足失能情况下的应急指挥要求。
第九章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构建智慧应急平台。
依托“智慧益阳”大数据中心,建立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投入,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对接省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面向应急管理业务领域,完善政务管理、应急值守、风险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等功能,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应急管理智慧化。
(二)强化科技支撑力量。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编制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构筑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发展总体框架,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展应急管理领域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探索研究。推广应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建立科技支撑应急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试验、应用和推广。
加强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支持从事技术装备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融合应用、支撑服务等活动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法人单位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有一定市场前景的灾害事故防治、应急救援、应急指挥、应急保障等技术装备、产品和平台,为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提供强劲动力牵引。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
(三)培育应急管理人才。
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以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问题导向,大力加强应急管理干部人才培养。采取定向招录、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人才比例。推动建设益阳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举办应急管理大讲堂。加强对应急管理中承担决策、指挥和领导等管理职责人员和乡镇等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培训和考核,将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列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内容,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到2025年对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率达100%。
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发展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类职业培训内容,强化现场实操实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课程设置,制定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方案。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管理。加强决策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政府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决策指挥能力。建立应急管理人才交流机制,加强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应急管理领域,提高应急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强化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建设应急队伍实训基地,开展应急救援技能比武竞赛,提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通过应急管理专业资格认证、应急演练和实战训练等方式,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全灾种、实施大救援的能力。
(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坚持需求牵引,采用推荐目录、鼓励清单和购买服务等形式明确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加大重要安全应急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安全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快发展安全应急服务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安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推动安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加快推行巨灾保险。建立安全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探索市场需求导向,健全科技研发绩效奖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创业活力和科技研发人员积极性,促进安全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第十章 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一)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增强基层先期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应急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依托乡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设立乡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全面推广乡镇应急能力建设“863”益阳模式,完成能力建设“八个规定动作”,构建应急管理“六大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三个统一”。,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水平。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安全生产“吹哨人”,提升基层应急快速响应能力。优化基层监管力量配置,推动监管服务向小微企业延伸。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基层乡镇(街道)安监站(应急办)、园区“六有”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四有”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社区)道路交通安全、自建住房安全、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中毒窒息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大力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协调配合等基本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应急管理的途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对灾害隐患点逐一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严格执行“四包一”责任制。加强灾害信息员的专业培训,提升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灾情信息统计报送、管理工作水平,完善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加强对村级治安联防队伍整合,构筑一线防救体系。
推进安全发展工作示范创建和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安全发展工作示范县(市、区)”“安全发展工作示范乡镇”“综合减灾示范乡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修订完善安全发展工作示范县(市、区)、乡镇及综合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管理办法,提高示范县(市、区)、乡镇、社区创建质量,指导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实用高效的应急演练,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村(社)、家庭自救和互救体系。
(二)提高社会动员能力。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推动建立益阳市应急救援协会,建设社会力量信息平台,实现社会力量和资源信息的集中动态管理,全面掌握社会力量专业技能、装备配备等基本信息,为科学调度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支撑。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管理,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人员参加政府举办的应急培训与演习,推动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统一专业技术培训和管理。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建立群防群治社会体系,充分发挥“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激发社会生机活力,与行政体系产生良性互动。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形成“有效动员、广泛参与、协同合作、群防群治”的应急管理格局。
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自然灾害保险制度,鼓励引导公民、社会组织参加自然灾害保险。加大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的力度,鼓励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公示制度和由第三方实施的信用评定制度,推动发展一批管理规范、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服务优质的专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培育壮大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专家队伍。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
(三)培育安全应急文化。
党建引领强化应急管理队伍政治建设。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新调整的党政领导干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分级分批组织开展轮训。加强党建和先进典型垂范引领,宣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培育选树新时代应急管理系统先进事迹、先进典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专题”“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安全示范岗”“党员身边无事故”等主题活动,统一思想、强化监督,铸就“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于战斗”的益阳应急新精神,增强应急管理队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应急文化培育体系。建立以政府为龙头、专家为骨干、媒体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安全应急文化宣传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建设一支全市综合应急科普队伍,开展日常安全科普和综合性的、特大或特殊灾害事故中的应急科普工作。加强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文化自信,引导、规范非政府组织、发展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参与培育安全应急文化。
扎实推进安全应急文化宣传教育“七进”。结合国际地震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日、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统筹整合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资源,组织安全应急文化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扩大应急文化宣传覆盖面。设立应急文化创作专项资金,推动打造应急文化宣传教育精品,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发放《公众防灾避险应急手册》等应急宣传读物,开展文艺演出、VR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应急文化宣传活动,传播应急声音,讲好应急故事,加强宣传教育,让强化应急准备、提高应急能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开展应急知识的公益宣传。推动建设综合性应急科普教育基地,以观看类、互动类、体验类等不同的展示方式模拟主要灾种,实现自然灾害、消防、建筑、机械等多领域实景展现、模拟互动、寓教于乐。推动建设网上应急模拟体验馆,通过应急知识互动游戏、动漫等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定期向民众推送应急趣味知识和实效技能。建设全媒体应急文化阵地,打造“一微一网一报”应急管理宣传主阵地,推动红网、益阳日报、益阳电视台等现代新媒体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开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固定栏目,扩大应急知识公益宣传覆盖面,定期发布应急管理新闻信息和知识常识,增强全社会应急责任意识、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强化灾害事故警示教育,广泛开展“一月一警示”宣传,做到一地出事故、全市受教育,增强全社会应对重大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推动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应急知识进教材、进课堂,将公共安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知识普法建设,积极举办应急管理知识普法竞赛,提升全民、全社会、全方位立体抗灾救灾能力。
第十一章 实施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要素和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调查,摸清灾害事故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设灾害事故综合风险数据库、重点隐患数据库、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通过灾害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分布图、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安全生产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综合风险防治能力。
专栏4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
1.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全面调查我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五大类自然灾害风险要素,重点对历史灾害发生和损失情况开展普查,对人口、农作物、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开展调查。统筹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在市、县各级开展减灾能力调查,并对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减灾能力情况开展抽样调查,建设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建设灾害重点隐患数据库:突出五大类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和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针对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易发和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设防不达标等重点隐患开展排查和识别,建立灾害重点隐患数据库。 3.建设事故风险数据库: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调查,建立事故风险数据库。 4.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分布图:开展五大类自然灾害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重点编制修订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的风险分布图。在上述基础上,编制修订全市灾害风险分布图。 5.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综合考虑我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编制和更新全市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 |
(二)“智慧应急”建设工程。
建设实用、操作简单、数据准确、指挥迅速的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联合指挥、灾害模拟、实训演练、新闻发布、综合保障等功能,满足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需要。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与湖南省应急指挥中心、益阳市相关业务部门等的互联互通,建成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等应用需求,融合汇聚本地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领域和水旱、地质、森林、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监测感知数据,通过获取灾害事故监测点的监控视频、现场位移、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对灾害源全面、动态的监测和预警分析。
专栏5 “智慧应急”建设工程 |
1.建设应急管理一体化指挥平台:升级改造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可视化分布式控制会议系统、市应急指挥音视频调度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网、宽窄带无线融合通信系统、照明系统、供电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各类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行接入和汇聚,对各类监测预警信息、事故灾害发展态势、现场实时情况、协同会商画面等信息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提供电子地图和视频地图融合、分析研判、决策支持等支撑服务。 2.建设应急灾害体验馆:采用数字多媒体、VR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展板展示、实景模拟、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融合声、像、光、电等效果,展示消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建成面向全社会企事业职工和普通市民的“综合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 3.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针对全市主要自然灾害重点风险隐患区域,建设集自动观测站、遥感、卫星、雷达、航空、视频等多种感知手段的单灾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水旱、地质、气象、森林火灾、地震等灾种的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 4.建设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辨识分析、综合监测、智能评估、精准预警。扩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动态安全监控范围,推动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一体化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体系,实现非煤矿山、危化、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控全覆盖。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四级联网的风险预警。 5.建设城市安全感知网络:依托智慧益阳城市建设推动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针对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城市交通、消防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保障,建设感知网络,汇聚城市安全感知数据。通过专线/政务网等方式接入汇集相关横向部门已有系统(如“两客一危”车联网管理系统、雪亮工程等)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为城市安全隐患的深入发掘、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处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灾后情况的全面评估提供精确、及时和有效的感知数据。 6.建设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现有系统互联,全面接入各单灾种监测部门的专业监测数据,实现对中心城区城市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和水利项目、地质灾害项目、尾矿库及矿山采空区、边坡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对海量、多源、多灾种的监测数据进行智能研判和趋势分析,构建综合监测、风险分析、态势研判、辅助决策、预警发布全链条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建立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推进“1+5”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扩展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7.建设应急广播平台: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资源,深化拓展应急广播服务效能。推进应急广播运行维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体系,推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广播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应急广播覆盖面和适用性,确保应急广播信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8.地震预警信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示范点,推进在街镇、园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网络平台。加快地震预警信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9.建设“智慧气象”:依托信息技术,加快智能气象观测网、基于大数据的气象信息系统、智能网格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和“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利用“云+网+端”技术,建设集约化气象大数据支撑平台,提高气象数据传输、共享和利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网格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0.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评估服务系统,建设智能网格气候预测和气候服务框架指标系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生态系统保护气象观测站网,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气象综合监测服务能力。建立生态环境遥感业务系统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业务体系,夯实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基础,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保护的气象保障服务。 11.水文监测能力建设:开展水文站网和监测能力建设,强化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建设,实现预报科学化、调度智能化、情景分析自动化、应急处置可控化。 12.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推进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和防治减灾体系,加强生物灾害预警,实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
(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全面整合水上救援、工程机械救援、矿山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以及社会救援力量,打造部门专业防、企业主体防、基层属地防和社会广泛防四个方阵的常备救援力量体系。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等机制,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根据湖南省“一部三中心”建设任务,依托省防汛物资储备中心(沅江),建设湖南省区域应急救援益阳中心(含消防训练基地、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以“一江四湖”流域性抗洪抢险为主,辐射岳阳、常德等地区,集应急指挥、值班备勤、驻扎训练、物资储备等功能于一体,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功能,打造益阳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突出指挥平台、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建设,作为专业性指挥协调中心和物资储备、调动基地,实现应急救援队伍前置、物资前置、指挥前置,确保能以最短时间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专栏6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
1.织密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社区(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新建一批城市消防救援站,对难以再新建特勤、一级或二级普通救援消防站的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小型消防救援站,消除区(县、市)、乡镇(街道)、功能区域“空白点”,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城乡综合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共治,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消防工作。推进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战勤保障消防站建设,配齐配强模拟训练设施。 2.构建更加完备的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完善消防救援队伍力量格局,建立一支适应多灾种应急需要的应急救援机动队伍(约80人),壮大航空救援力量,承担森林火灾、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任务。全面落实国家队与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联勤联训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水域救援、重型工程机械、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地震地质灾害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建设企业专职队、单位微型消防站,积极发展志愿消防队、民间救援队。强化调度指挥、建强训练基地,健全训练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常兼备的专业化应急救援人才队伍。探索与地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培养卫勤人才,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灾害事故应急医疗保障基地。2025年所有消防员持职业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3.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装备配备,按标准补齐救援装备,配强特种攻坚装备。消防救援支队、大队配备大流量排涝抢险车并配备砂石装载机模块,消防救援站配齐舟艇、舟艇运输车、应急运输车。消防救援支队配备装备模块化运输车和工程机械设备。加强“高低大化”“多密楼院”“老幼古标”等复杂环境以及灾后极限条件下所需的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力度,提高重大灾害事故极限条件下的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建设升级,深化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装备科技化、实战化水平。加快提升装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执勤车辆装备维保。建设城市灭火救援和地质、洪涝、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等现场应急指挥通信平台,配备各类灾害事故现场通信保障装备,加强大型无人机、通信车、卫星便携站、单兵通信装备等关键通信装备配备,提升现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构建满足各类灾害事故实战需要的通信装备标准体系,形成“全天候、全地城、全灾种”的一体化应急通信体系。到2025年年底,形成适应多灾种的系统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应急救援装备系列。 4.建设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体系:配齐战勤保障人员和装备,实现重特大灾害全要素自我保障。消防救援支队配齐宿营车、冷藏车、被服洗涤车、救护车、淋浴车、移动卫生间等保障车辆,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配备净水车。根据“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任务,完成应急装备物资分级分类的储备。 5.建设湖南省区域应急救援益阳中心:建设防汛前线指挥部,满足洞庭湖流域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前线指挥的需要,重点建设指挥场所、指挥系统、值班备勤、后勤保障等设施,与省应急指挥部互联互通。建设驻训备勤基地,满足应急救援队伍(部队、武警、消防、专业救援队,下同)500人异地驻训备勤的需要,建设生活、训练、保障等相关设施,配套建设救援装备、器材仓库。建设物资储备基地,包括防汛物资储备库房及仓储设施。建设应急演练基地,包括满足举行省级防汛应急演练需要的场地和设施。建设应急保障基地,配套建设应急通道、医疗、通信导航、直升机起降、设备维修、油料保障设施。 |
(四)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全面开展以有领导班子、有应急管理机制、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物资及装备、有应急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全面绘制社区(村居)灾害风险图。加快建设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库、预警设施等减灾基础设施,着力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安居工程”等重点单位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在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地的市县区支持建设具备应急指挥、救援功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
专栏7 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
1.领导班子建设:设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的应急救援指挥部,结合实际制定各指挥部工作规则,明确指挥部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明确党、政副职具体分管安全生产工作,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统筹规划,配备与辖区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 2.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围绕事前预防、应急准备、事发响应、应急救援、事后评估、恢复重建,分别建立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机制、会商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调查评估机制。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计划执法,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台账和执法台账。 3.应急预案建设:编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一对一”单项应急预案,做好各类专项应急预案衔接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4.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指导或协助组建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伍。明确队伍响应程序、培训演练要求、后勤保障措施、评估考核办法,实施规范管理。统筹各行业领域、各村(社区)、各村民小组、各屋场的各类信息员,组建综合或专门的应急信息员队伍。 5.应急培训演练:组织辖区内重点单位、重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以及水库下游河流低洼地带受威胁的群众开展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组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组织实施和督促应急管理人员、村(社区)应急管理员和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培训。 6.应急指挥救援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和人防工程,建设若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乡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要求,建设覆盖一定范围的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应急救援中心。制定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和管理职责。 |
(五)地震台站标准化改造工程。
建设标准化地震观测台站,按照国家标准化台站建设要求,规范地震台站建筑内部设计和外观形象,规范台站观测系统布局,积极支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湖南子项目台站建设。推进地震现场工作队组建,大力改善地震监测设施,提高监测质量、监测环境和管理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产出科学的、高精度的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地震预测。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工作衔接,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有效落实,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资金支出比例,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经费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厘清灾害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政府间、部门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强化财政对规划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应急财政政策效能,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调整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投入的财政投入格局,重点支持隐患排查等投入。严格灾害事故支出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有序参与的多渠道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
(三)注重协调衔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实施协同配合机制,明确跨部门协调的主体、层级、程序、方式和手段以及协调的适用范围、资金保障、责任落实和问责机制,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把应急体系规划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加强规划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作用,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政策协同,注重与各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协调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加强监督评估。
市应急管理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和跟踪催办,围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评估政策,统一评估标准,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评议。对规划落实情况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及时公布进展情况报告。
名 词 解 释
1.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两演练两培训:湖区防汛抢险暨舟桥救援演练培训、山丘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暨水库抢险演练培训。
3. 防汛抢险四张图:辖区内重点险工隐患分布图、物资储备位置图、抢险兵力部署图、人员安全转移路线图。
4. 消防安全“五个一工程”:组织一次火灾自救疏散逃生演练、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常识教育、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开展一次灭火演练活动、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
5.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6.“一会三卡”制度:班前会、风险卡、作业卡、应急卡。
7. 班组“四个一”制度:班组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一次“安全操作规程学习”活动、一次“安全故事分享”活动、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8. “双报告”制度: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
9. 安全生产“十个一次”工作: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个月至少带队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至少主持研究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动员会、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讲评会、向职代会做一次安全生产工作述职、组织签订一次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书(员工承诺书)、给员工上一次安全生产辅导课、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竞赛、参加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参加一次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
10.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1.……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2. 三集中、三到位:市、区县(市)各相关部门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科(股)室集中,审批服务科(股)室向本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审批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大厅和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市、区县(市)各相关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和人员入驻本级政务服务大厅到位,市、区县(市)各相关部门对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授权到位,审批服务电子监察到位。
13.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形式。
14. 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5. “三位一体”执法模式: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执法模式。
16. “1+N+X”应急预案体系:1个总体应急预案+N个专项应急预案+X个部门应急预案,形成“1+N+X”应急预案体系。
17. “双盲”演练:不通知参演单位演练时间、地点和演练内容的演练方式,旨在模拟演练中反映出参演单位的真实应急处置能力。
18.两客一危一校: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以及校园车辆。
19.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社会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的抗灾设计与智能化控制工程。
20. “一单四制”制度:县级以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或上级交办、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其他部门移送、下级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的重大事故隐患,经研究认定,形成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并对每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任务实行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管理,做到治理任务不落实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销号,并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予以通报。
21.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
22.头顶库:下游1公里(包括一公里)距离内有居民或重要设施的尾矿库。
23. 六不发航:证照不齐不发航、超载不发航、船况不良不发航、停航封渡不发航、气候不良不发航、乘客不穿救生衣或不带浮具不发航。
24.四类重点船舶:客船、危险品船、砂石船、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运输船舶。
25.乡镇应急能力建设“863”益阳模式,能力建设“八个规定动作”:一是下发一个文件。乡镇党委政府发文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应急救援指挥部;二是召开一次会议。召开乡镇应急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应急例会”,取代“安全生产例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三是列出一个清单。制定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单位应急管理职责清单;四是举办一期培训。对乡镇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村组社区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进行一次全面的应急管理培训;五是制定一个预案。制定并发布乡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六是组织一次演练。组织至少一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和若干专项应急演练。乡镇应根据应急预案开展好应急演练;七是购买一批物资。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应急物资和装备(必备无人机)。乡镇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村社区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点。应急物资应做好出入库登记;八是组建一支队伍。成立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根据实际需要下设民兵应急、消防、防汛、森林防火、医疗救援、水上救援、电力抢险等若干分队。
26.乡镇应急能力建设“863”益阳模式,构建应急管理“六大体系”:一是双轨并行的组织体系:①乡镇设立内设机构“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应急管理部门所有业务工作。②乡镇成立协调机构“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统筹、指挥、协调和督促。二是边界清晰的责任体系:应急管理坚持“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应急、管业务必须管应急、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应急)。建立双向责任体系:一方面,制定应急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应急管理职责清单”,明确“条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另一方面,实行“三级网格”(镇—村—组)“三长”(河长—路长—林长)制,制定“三长”工作职责,明确“块块责任”,筑牢群防群治防线。三是科学严谨的预防体系:应急管理坚持预防为主。①明确预防职责。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坚持部门防,在部门职责清单里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自然灾害的防治责任,特别是防汛、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包括早期的救援)仍然是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②健全预案体系。结合实际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开展风险普查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组织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③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建立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风险普查和预警预测机制等。四是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应急管理坚持党政同责。乡镇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第一主任,乡镇长任主任,分管领导(一般是常务副镇长)任常务副主任,所有班子成员任副主任,乡镇所有部门、二级机构及上级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应急救援指挥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战时自动转换为应急救援指挥部,乡镇党委书记任政委,乡镇长任指挥长。五是通畅灵敏的值守体系:乡镇统一由党政办承担应急值守职能,应急办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应急值守,实行领导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乡镇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信息化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互通互联。市县消防救援指挥中心与乡镇应急指挥中心要实现“一键通”。各村组社区设立应急管理信息员,每天安排专人值班值守,建立“网格化”应急值守网络。乡镇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统一归口党政办,在向上级党政办报告的同时报送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中心)。六是快速反应的救援体系:乡镇统一挂牌成立“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下设民兵、防汛、森林灭火、医疗、通信、工程机械、电力等若干应急分队,由应急办主任兼任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长。每个村组社区、学校成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
27.乡镇应急能力建设“863”益阳模式,实现应急救援“三个统一”:一是统一指挥。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总指挥,应急办主任(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长)负责现场总指挥,形成“一根指挥棒”。二是统一值守。乡镇党政办统一值守,信息报送统一归口党政办,形成“一根出水管”。三是统一救援。综合应急救援队是乡镇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与社会救援力量充分融合整合,形成“一支尖刀队”。
28. 基层乡镇(街道)安监站(应急办)、园区“六有”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
29.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四有”标准化建设: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有志愿消防救援队伍。
30.“1+5”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应急综合信息平台+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31.一部三中心:湖南省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应急救援益阳中心、怀化中心、衡阳中心。
抄送:市委各部门,益阳军分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