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0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决算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07-25 16:43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预算科 浏览次数:
 

关于2010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决算的报告
——2011年6月17日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黄仲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及市本级2010年财政决算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一、2010年全市、市本级、高新区及大通湖区财政决算情况
    今年5月底,省财政厅已批复市本级及市辖区2010年度财政决算。从2010年起,按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要求,沅江市、南县、桃江县、安化县四个直管县(市)财政决算由省财政厅分别直接批复到县(市)。2010年我市财政收支及平衡情况如下: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95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87%,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27%(省财政体制改革后收入口径发生变化,下同);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7099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9.62%,增长25.09%;上划省收入完成3594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248.50%,增长18%。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5189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2.46%,增长23.51%。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44957万元,加上:(1)上级补助收入919870万元;(2)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25000万元;(3)上年结转178093万元; (4)上年结余11097万元;(5)调入资金 2524万元,收入总计1381541万元。本年决算支出1167511万元,加上:(1)上解支出15329万元;(2)调出资金4614万元;(3)结转下年支出186504万元,支出总计1373958万元。收支相抵,累计结余7583万元。
    全市地方基金收入100783万元,加上:(1)上级补助收入69654万元;(2)上年结转40850万元;(3)调入资金4655万元,收入总计215942万元。当年基金决算支出137952万元,加上:(1)上解支出 579万元;(2)调出资金2524万元;(3)结转下年支出74887万元,支出总计215942万元。当年基金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财政决算情况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81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6.30%,增长22.90%;上划中央收入完成3159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4.29%,增长29.20%;上划省收入完成515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10.12%,增长22.58%。2010年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7556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69%,增长25.43%。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190261万元,增长13.28%。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8818万元,加上:(1)上级补助收入394297万元;(2)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4700万元;(3)上年结转60221万元;(4)上年结余28万元;(5)调入资金1895万元;(6)区级上解收入34434万元,收入总计534393万元。市本级决算支出190261万元,加上:(1)上解支出3881万元;(2)补助区级支出271368万元;(3)调出资金1862万元;(4)结转下年支出66861万元,支出总计534233万元。收支相抵,累计结余160万元。
    市本级地方基金收入21681万元,加上:(1)上年结转19731万元;(2)上级补助收入26131万元;(3)区级上解收入325万元;(4)调入资金1862万元,收入总计69730万元。当年基金决算支出14498万元,加上:(1)上解支出350万元;(2) 补助区级支出25686万元;(3)调出资金1895万元;(4)结转下年支出27301万元,支出总计69730万元。当年基金收支平衡。
    决算汇编结果表明,当年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一般决算和基金决算全部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二、2010年财政决算有关情况说明
   (一)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2010年,全市争取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484085万元,比上年增加91400万元,增长23.28%。分项目情况是:
    1、均衡性转移支付。全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76629万元,比上年增加7696万元,增长4.56%。
    2、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全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9153万元,比上年增加5095万元,增长21.18%。
    3、公共安全转移支付。全市公共安全转移支付资金9896万元,比上年增加7082万元,增长251.67%。全部用于补助公检法司等部门装备购置、业务费和办案费支出。
    4、教育转移支付。全市教育转移支付资金25875万元,比上年增加13023万元,增长101.33%。主要是中央补助我市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
    5、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资金69841万元,比上年增加54374万元,增长351.55%。主要是中央补助我市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
    6、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全市医疗卫生转移支付资金2387万元。全部是中央补助区县(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2010年,全市争取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82248万元,比上年增加20470万元,增长5.66%。
   (三)同级审计工作报告提出问题的说明。
    1、关于市本级项目预算分配职能弱化,支出项目固化的问题。项目支出预算常年固定项目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法定支出项目如计划生育经费、科技支出等;二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定安排的专项资金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等;三是上级要求市级常年配套项目如教育、社保、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资金。
    2、关于被占用的往来资金持续增加的问题。2010年市财政通过预算列支和扣缴等办法收回部分往来资金,同时因省专项借支国企改制周转金和市城建投储备土地出让将在今年清算等原因新增部分往来资金,新增往来均有列支或可收回的资金来源。
    3、关于部分专项资金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问题。2010年拨付到企业的专项资金主要是上级财政安排支持我市企业发展的专款,市级财政不能调剂安排,当年本级财力用于扶持企业的资金量很少。
    三、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情况
   (一)财政收入规模实现新突破。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5.18亿元,是2005年的3倍,五年增量达到29.94亿元,年均增长24.2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7.3亿元,比2005年增加25.75亿元,年均增长26.44%,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2.55%,比2005年提高6.81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有效的体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得益于:一是全市各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收入调度,及时分解目标任务,狠抓均衡入库;二是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逐步向纵深推进,制定出台了税收协控联管考核办法,加快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税收协控联管扩大到了建筑工程耗材、沙石等征管薄弱环节,进一步挖潜堵漏;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二)财政支出突出惠民生促发展。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达到116.75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19.01%,是2005年的3.67倍,年均增幅达29.72%,在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一是全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全市财政共投入社保和医疗卫生资金36.55亿元,切实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提标扩面。二是加强财政支农工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争取上级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山平塘清淤扩容、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极推动“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惠及广大农民。三是积极支持益阳东部新区建设,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农业、水利、林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尽可能向东部新区倾斜,有力促进了东部新区的快速发展。
   (三)财政管理改革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认真扎实做好了收入划分和基数核定等基础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工作汇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我市应得利益。市财政在我市率先开展规范权力运行试点工作,对全局所有科室(单位)权力的行使依据、责任范围、工作流程等进行全面梳理,逐步形成了“权责明细、工作规范、监督有力、阳光透明”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市本级会计集中核算已向国库集中支付顺利转轨,所有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全部由单位接收,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公务卡改革进展顺利。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0年上线运行的市直单位达到30家,且运行情况良好。制定出台了《益阳市本级预算指标管理办法》和《益阳市本级财政资金拨付办法》,对市本级的预算指标管理、财政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拨付管理等,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
    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财政工作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虽保持了增长,但财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总量和增幅在全省的排位比较靠后,尤其是市本级的财政规模依然偏小;财政保障能力弱,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加大,增支因素和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市本级的资金配套压力不断加大。同时,财政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财政财务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对此,我们将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创新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